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实验室结合自身的科研基础和条件,承担和完成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部级10项,市级9项,总科研经费超过260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市级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项,申请专利1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授权14项;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设立开放基金项目22项
获科技部等部委批准“高精细电路用各向异性导电胶膜ACF”、“挠性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用耐热超薄合成树脂胶膜”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项,主持和参与制定“GB/T14709挠性印制电路用涂胶聚酰亚胺薄膜”等国家标准4个,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五年来取得直接经济效益5亿元
目前,实验室已有专兼职人员57名,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6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7人,讲师及助理研究员16人,实验师/实验员8人
上述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0人,留学归国人员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5人,入选“黄鹤英才计划”1人,国外知名大学双聘教授4人
已培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创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培养研究生55名
尤其人才引进方面,实验室海外主任由陈勇教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一级主任研究员,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担任;引进巴黎十一大的郑万泉教授、武汉大学赵兴中教授为实验室首席研究专家;引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阿尔伯特大学生物分析技术及环境健康学院主任乐晓春教授、上海天马研究院院长和973首席专家凌志华研究员、英国皇家学会成员、Micro Sharp Corporation Limited 高级研究员李智新博士为实验室客座教授
同时实验室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已经启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并陆续引进海内外博士12名,硕士4名来实验室担任全职工作
伴随着所承担国家、地方重大项目逐年增加,实验室的科研团队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已逐渐形成了一支以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为核心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实验室总面积达3800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总值2360万元,仪器设备总值达4860万元,拥有激光粒度拉曼光谱仪(英国Renishaw inVia)、超高分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日立SU8010)和钨丝灯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S-3400N)、4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Bruker AVANCE 400)、倒置荧光显微镜、多晶X-射线衍射仪、皮秒和频光谱仪、高性能的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LC/MS/MS串联质谱仪、组合式荧光寿命与稳态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红外-热失重联用仪、电化学工作站、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磁控溅射镀膜机、反应离子刻蚀机、微型量热仪等分析仪器设备
经过数年的建设期,实验室集成化学工程与技术(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江汉大学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和骨干力量,专注于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的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较好地适应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要求,并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流控光功能器件的开发与应用、光化学辅助材料合成与应用、光电化学材料环境友好化研究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上进一步发展
1. 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研究方向 主要立足于湖北省十二五确定的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之一——显示产业,该方向主要研究工作有:挠性印制电路基板;新型各向异性导电胶材料;柔性显示基板材料;量子点显示材料与器件等
2. 柔性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方向 该方向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立足于新型清洁能源行业,以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薄膜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为研究重点
主要研究方向有: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柔性锂电池储能材料;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光电功能超分子聚合物等
3. 生物医用光电材料研究方向 通过材料科学、光学和光电子学技术合成新颖的功能材料和系统,探讨其在生物成像、药物释放、医药分析、疾病诊断以及现代光器件领域的应用
研究包括:紫外控制聚电解质多层膜材料;基于上转换红外控制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和多功能干细胞分化;微流控器件用于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与检测;生物医学影像技术等
4.光电化学材料环境友好化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围绕环境友好的新型化学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建立这些新型化学材料和相关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这些新型材料及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结合化学、环境科学、医学等多学科开展工作,有针对性的对新型材料环境行为与影响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和分析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