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

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1. 预期目标与水平实验室在“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广西重点学科,“车辆强度与动力学”和“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车辆工程中的设计、制造及控制技术”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以及“广西省级制造业信息化中心——广西科技大学制造业信息化中心”的基础上,结合自治区“14+4”千亿元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和“工业兴桂”的战略目标,加强与广西区和柳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合作,建立一个校市(企)合作、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并可持续发展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培养基地,为广西汽车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团结协作、锐意进取,能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实验室将以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为背景,立足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在汽车零部件模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汽车轻量化与NVH技术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等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使之成为我区汽车新技术研究的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

并逐步将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区域先进、广西领先、特色鲜明、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平台

实验室认定后,2年内的预期目标和规划:(1)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明确各研究方向的相互支撑与关联关系

(2)进一步凝练固定研究人员队伍,加强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3)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实验室的共享机制,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4)进一步完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共享机制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制度建设,建立访问学者管理制度,加强开放基金的运行和管理,并取得研究成果的新突破

(5)结合各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3~6个(种),并有数个理论创新点

(6)新增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科研经费500万元以上,申报发明专利10项以上,且获得授权3~5项,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以上

(7)发表SCI、EI检索期刊论文60篇以上

2. 学科发展、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发展计划汽车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科专业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和消失,汽车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产品

因此学科发展、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发展是本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根本

3.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与计划实验室将根据发展的需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考虑和满足科研人员正当合理、动态多样的需要,在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场地和实验室设备建设经费等方面稳定和吸引一批品学兼优、有奉献精神、勇于创新的科研人员

实验室认定后2年内,计划在各个研究方向培养和造就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1~2名

通过队伍的建设,形成各个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梯队,每个研究方向学术骨干不少于3名

同时进一步凝练实验室的固定科研队伍,计划在2年后固定研究人员稳定在4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超过70%,具有博士学位超过70%,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50%以上

4. 开放运行措施与计划实验室将认真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吸引客座人员和访问学者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人员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条件接收自带经费和课题的客座研究人员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实验室为其提供相应的辅助人员、研究场地和设备;采取联合培养研究生、接受技术人员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实行开放式服务,以开放交流促进实验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还将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进一步建立与国内外科研单位、院校及公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并将积极选派研究人员出国学习、参加会议、学术访问,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到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实验室的影响,促进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开展

计划每年资助与实验室学术方向相关的开放课题10~20个,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会议,每年选送1~2人到国外或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访问学习和合作研究

5. 实验室管理模式依照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要求,实验室施行科技厅和学校直接领导、学术委员会直接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实验室主任在科技厅和依托单位的授权下,按照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发展规划开展具体工作,且具有相应的人、财、物支配权利

实验室将全面、坚决地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方针,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在广西汽车工业城市——柳州市的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基础,加强与企业在人才、设备、基地和项目方面的进一步紧密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加强特色建设,努力办出特色,办出优势

在实验室运行机制和体制建设过程中注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省内相关领域的一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