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发展历史

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发展历史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于1947年4月在蔡无忌先生等老一辈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倡导下,为联络感情、切磋学问、交流技术在新生俱乐部成立,蔡无忌任第一届理事长,朱坤熹任秘书

会员有50余人,分布在卫生局、商品检验局、农业院校、奶牛场、宠物诊疗所等

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成立至今已走过62年的光辉历程

在五十、六十年代,学会创办《上海畜牧兽医通讯》、《畜牧兽医译丛》杂志,组织编写出版《养猪学》、《兽医器械图谱》、《上海市家畜家禽品种调查》、《动物病理图谱》等14本著作,起草了《兽医药典》第一稿

为解决生产上人材短缺,学会创办了《上海畜牧兽医业余学院》,分设养猪、养牛、家禽三个系,两届毕业学员200余人

后来又创办《畜牧兽医函授学校》,编写刊印全套教材,招生100余人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推行“穷养猪”, 在郊区各县发生了大量生猪死亡和流产的严重状况,经济损失惨重,学会组织14个单位50多人的调查组,通过现场临床诊断、血液常规检验和600多头病猪的解剖、病原体分离,确诊病因为营养不良,为改变养猪饲料供应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纠正了当时养猪生产上存在的如小母猪催情配种、割甲状腺等不科学行为

与此同时,兽医防治工作亦取得重要进展

1951年全市奶牛发生口蹄疫,采取有力的防制手段,在短期内得到控制和扑灭

在奶牛结核病、布病防治上建立了检疫方法,从病牛群中培育了没有两病的健康牛群

1958年爆发奶牛流感,通过综合防治,取得了全面治愈的成果

在疫病防治上,猪瘟兔化弱毒、猪丹毒、猪肺疫、鸡新城疫、鸭瘟等疫苗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1965年“文化大革命”学会被迫停止了一切活动

1978年学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组建了新一届理事会并恢复正常的学术活动

随着养殖业进入集约化发展,上海建立了一批机械化养鸡、养猪饲养场,对畜禽品种、养殖技术、药物、饲料、设备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随着医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得到飞速发展

学会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扩展畜牧兽医新的领域,紧密结合生产,健全了组织机构,在理事会下设立了学术、科普、组织等工作委员会和养牛、养猪、家禽、兽医寄生虫、兽医食品卫生等专业学组及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会

各学组采用挂靠单位、学会与协会联合、厂会联合等方式解决活动经费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组和专业委员会的积极性

活动坚持密切结合生产和少而精的原则,每年年初由学术委员会与各学组联合制定活动计划,每季度都有1-2项,采取报告会、座谈会、现场会、技术培训等形式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六十年代停刊的《上海畜牧兽医通讯》也于1981年复刊,同时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养禽业和实验动物行业,学会又创办了国内第一本《家禽》、《实验动物科学》杂志,与江苏有关单位共同编写出版《中国畜牧兽医辞典》

学会每二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出版论文集,展示会员的科技成果、技术进步,是学会最重要的活动内容

每次年会会员积极参与,欢聚一堂,非常活跃

学会在市科协的领导下,在市农委、市畜牧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团结和组织广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实施科技兴农、培养人材战略,通过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科技服务、科普活动、科技咨询、教育培训、出版畜牧兽医书刊等大量有影响、卓有成效的活动,为上海的城郊型畜牧业、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