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沿革1950年10月,泥沙研究所成立
1956年,经水利部批准,泥沙研究所改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职工由1954年的50余人发展到210人
“文革”开始后,各项科研工作基本停顿,直至“文革”后期,科研工作逐步得到恢复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时,水利科学研究所职工人数达到321人,并有7项成果获得大会奖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建成了新技术应用楼、高速水流和抗磨试验楼、泥沙水槽试验楼、两个河工试验厅、学术厅及图书资料楼
1985年5月,黄委在水利科学研究所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逐步推行技术合同制和形式多样的课题承包制以及所长负责制
1986年,全国对科研机构进行了普查,水利科学研究所被确定为社会公益性研究所
1991年,水利科学研究所更名为水利科学研究院
1992年开始,在郑州北郊沙门建立了占地400亩的试验基地
1995年10月,水利科学研究院定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1999年,黄委引黄灌溉局划属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2001年,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始进行机构改革
2002年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2004年10月,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了由河海大学与黄科院合作共建的 “黄河研究生培养基地”
2006年11月,黄委会科技推广中心成立
2008年6月,黄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批准成立
2011年12月,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得到水利部的认定和批复
2012年9月,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在郑州举行揭牌仪式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