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概况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概况本中心自2000年组建以来,本着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注意诗学的文学研究本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广泛吸收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促进传统诗学向现代转换以及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宗旨,在文献研究(包括历史文献与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诗人诗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奠定本中心学术基础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1、诗人诗作研究方面《诗经》、《楚辞》研究于八十年代中期即为学界瞩目,蒋立甫教授出版的《诗经选注》及潘啸龙教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的系列文章,以及《屈原与楚文化》、《楚汉文学综论》、《屈原与楚辞研究》等著作,以厚重扎实、深刻独到见称

唐诗研究,很早就被视为国内重要基地之一(见《中国社会科学》1993.5),尤其是对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研究,为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所在

刘学锴、余恕诚教授的《李商隐诗歌集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研究图书三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余恕诚教授的《唐诗风貌》获省社科一等奖

两书在大陆印行多次,并在台湾出版

2、中国诗学理论研究方面汪裕雄教授的《审美意象学》、《意象探源》两书,考察“意象”如何从一般文化领域向审美和艺术辐射延伸,对中国诗歌意象结构、类型和审美交流功能作了透辟分析,是从文艺美学角度系统清理中国诗论的范式之作

两书分别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和国家社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朱良志教授《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打通哲学、文化、艺术,探讨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的内在精神

3、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方面成功地借鉴接受美学理论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陈文忠教授的系列论文和专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是国内这一领域的拓荒性著作

受其影响,台湾已有运用其观点方法写成的《李白诗歌接受史》等著作

以上三方面研究,不仅为中心的建立奠定了扎实基础,而且具有鲜明特色:作家作品研究,踏实而不守旧,强调文献学与文艺学的结合,实证与理论结合

同时重视诗学的文学本质,重视对作品本身的真知实感,准确把握,融传统的“知人论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与方法之中;诗学理论研究,致力于中国诗学理论的系统清理与现代转换;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更是全新的领域

三方面研究包容之广,切入点之新,以及其的拓展性、延伸性都是很突出的

中心的专职人员有根底非常丰厚的年长专家,有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也有年轻的博士

因而本中心老中青结合,形成方向多样而不单一,同时具有强大凝聚力、韧性战斗精神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梯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