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律史学学科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律史学学科一、法律史学科的基本情况本学科1998年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2000年又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现为博士(2003)、硕士授权点(1979),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和集体会员单位,也是中国法律史学会民族法文化分会会址和会长单位

在学校全力支持下,本学科所属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正整合校内外有关学者专家,积极申报重庆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重点学科建设奠定更加厚实的基础,搭建更加广阔的活动平台

2000年以来,本学科点的发展思路明晰,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措施得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以重点学科为平台,打造一支专业基础厚实、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

2003年9月,本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在此基础上,从北京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1名,又在新招收的博士生中定向为本学科培养3名学术骨干,从而壮大了学术梯队,大大提高了学术队伍的层次

(二)依凭学校地处西南的地域特点及学术队伍的研究定位,逐渐形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稳定的研究方向:①法制史方向:重点研究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政权法史、民商法史、经济法史、外国法制史以适应转型期的需要,在民族法制史考证、历史上的债法、契约法、近代经济立法、西方宪政制度等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②思想史方向:根据原创文化理论重点研究先秦政法理论,特别是与台湾著名法史学家张伟仁先生合作,在孔子(俞荣根)、政治儒学(蒋庆)、先秦政法理论(陈金全与张伟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贡献;③法文化史方向:重点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已完成了20余篇论文、5-6本专著

④新中国法制史方向本学科以申报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为契机,结合实施一批已经申报成功的研究课题,集中力量搜集、整理、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资料

西南少数民族人口达三千多万,他们创造了丰富的法律文化,对他们法律生活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关照,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也是西南政法大学理应担当的学术前沿任务和责任

因此,本学科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的完成,继续深入田野村寨,实地考察彝族、羌族、壮族、藏族、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景颇族等民族的法律文化,争取在3年内产出一批重要学术成果,迎接2008年在中国召开的世界人类学大会,并力争承办法律人类学分会,向国内外学术界展示西南少数民族的法律智慧和丰富多彩的法律文化生活

本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创办以来,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具有一定影响,举办过全国高校法律史学教师培训班,学员已成为全国各高校法学教育科研领域的栋梁

自1999年成功举办“中国法律史学会2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年会以来,重庆市各级政府和学校对本学科建设极为重视,加大了支持力度

学科被确认为直辖市重点学科,中国法制史也成为重庆市市级重点建设课程,学科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本学科仅次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科梯队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比例偏低;在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和成果等尚有一定差距,但本学科在学术上仍处于国内一流地位,特别是对西南少数民族法文化的研究,本学科比国内外同类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本学科在儒家法文化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前沿,蒋庆的公羊学政治儒学影响及于国内外

二、各研究方向的情况介绍(一) 法律制度史法制史是西南政法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重点学科之一,由张警、林向荣、杨和钰等知名教授所创建,一直在法律史学领域独树一帜,在国内法律史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1998年属司法部重点学科,2000属重庆市重点学科;现为博士、硕士授权点,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6人,其中60岁以下的教授3人、副教授5人(均为硕士生导师,1人为博士),讲师5人(硕士研究生毕业)

以省市级重点学科为依托,本研究方向教学和科研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科研方面,发表论文近40篇,专著6部,其中不乏具有开拓性的论著,获国家级、省部级奖3项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曾代伟教授的专著《金律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公司出版),曾获四川省政府三等奖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吕志兴副教授的个人专著《宋代法制特点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胡仁智副教授的论文《由简牍文书看汉代职务罪的规定》(载《法商研究》2001.3,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1.9转载);杨丽英副教授的专著《日本法律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等,在法律史学界都获得较好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方向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中华大典·法律典·法律理论分典》(320万字),重点学科项目有:英国司法制度研究,英美国家法官制度研究,中国近代民法研究、中国近代行政立法研究等

在教学方面,出版了水平较高、体例创新的本科和研究生参考教材;曾代伟教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法律硕士统一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科研和教材建设的基础上,本研究方向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开设了中国法律史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经济法制史、比较法制史、西方法学史、西方现代法学流派、历代民族法制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史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

由于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突出,“中国法制史”课程被遴选为2002年“重庆市重点建设课程”

本方向主要学术带头人曾代伟教授,现任博士导师、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民族法文化分会秘书长

2000年以来,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重庆高校学科建设研究》(2003);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精品战略重点项目:《百年中国法制史考证》系列专著《蒙元法制考证》)(2003);发表重要论文10余篇,诸如《<蛮夷律>考略》(合著,第一作者,《民族研究》2004.3,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4.8转载),《蒙元流刑考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5),《<大元通制>渊源考辨》(《现代法学》2003.1,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5),《蒙元法定死刑考》(《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民族法文化与中华法系》(《现代法学》2003.5),《<暂行新刑律>辨正》(《中国法制史考证》乙编第一卷),《北魏律渊源辨》(《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三卷,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03获学校优秀论文二等奖),等等

(二)法律思想史法律思想史是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法学的众多基础的和应用的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研究方向)中,它是一门历史文化素养课,它负担着涵养法学精神、提升法学人才综合素质和智慧能力的任务

法律思想史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法律思想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两个研究领域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思想史研究方向有着良好的传统及深厚的人才储备和学术积淀,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著名学者杨景凡教授从1979年创建之日起就开始招收和培养法律思想史研究生

1986年后,本校法律史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培养了近百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法律思想史有40多名,他们中考取和取得博士学位的有5人,本校学者在这有一领域辛勤耕耘,成绩斐然

1.工作主要内容:(1)保持并发扬本研究方向在全国同行中的优势和特色,继续拓展和深化先秦法律思想研究,特别是儒、墨、道、法四大家的法律思想研究,已出版《道与中国法律传统》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就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的难点—礼法的性质和关系问题,组织博士生进行系统研究,旨在破译中国古代法的遗传密码,寻找中国古代法的“自我”

2.特色:(1)研究领域方面:儒家法思想,有一批成果,曾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2)研究方法方面:较早地将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知识考古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综合运用于法思想研究,有关成果被台湾学者评价为“大陆学界在孔子研究上有方法论创新”的四种成果之一

(3)形成一定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观点与风格,第一代学者杨景凡教授系创始人,第二代学者俞荣根、陈金全尚年富力强,第三代学者群正在形成,有的已成青年学术带头人,如赵明(本学科方向硕士,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博士生导师),有的已崭露头角,如龙大轩等

3.可能突破点:礼法研究方面

4.学术带头人简介:俞荣根,男,汉族,1943年1月生,浙江诸暨市人,法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196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1979年,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2—1997年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

期间,1986年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年任教授,1993年起历任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副校长、校党委常委等

1997年11月调任重庆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常务)等

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3年1月选任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司法部直属高校先进教师(1994年)、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995年)、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法律史学)

主持和完成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际合作课题、省市社科基金和软科学课题

出版个人专著5种、合著8种、高校教材多种,主编法学丛书两套、经济社会类系列书两套计11种,主编或共同主编政、经、史、社会类著作10部,撰写法学及其他学术论文200多篇

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期刊论文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1项等

(三)法律文化史 (含民族法文化)法律文化史研究的对象是中西方法律文化的起源、变迁以及比较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从而揭示人类法律文化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性,因此研究法律文化史,有助于认真、切实地总结人类法律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懂得怎样去取西方之长,补我之短,这才能为中国法制现代化提供真实的资源,也为克服既不了解中国又不认识西方的盲目性创造了思想基础

同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研究中西方法律,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走出传统的工具性、阶级性或规范性等思想框框,将法律同人类历史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考察,在法学理论上,可起到开拓视野、“返本创新”、与时俱进的重大作用

80年代以来,我校法律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涌现了夏勇、江必新、杜万华、蒋庆等著名的法律文化学者

1995年本学科设立了中西比较法律文化硕士研究方向,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

本研究方向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2人,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西文化与法文化、比较法律文化、比较司法制度、西方现代法学流派、中西经典名著选读等课程,培养了9届毕业生,计10人,其中考取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有3人

2003年在法律史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后,又成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之一

进入21世纪,法律史学科积极与中国原创文化研究会合作,并同美、日、意等国的法律文化学者建立了友好关系,多次应邀派代表出席原创文化国际学术会议,陈金全教授提交的论文《原创文化与人类的法治精神》受到中外文化学者的学术认同,他第一个把“原创文化”新概念、新方法介绍给中国法学界,得到了国内外学术届的高度评价

法律史学科正积极筹备香港会议之后在我校召开的“原创文化与当代法治”国际学术会议

民族法文化是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法文化研究方向,同法律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法律文化史园地中,民族法文化是一朵奇葩,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在创建中华法系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8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逐步形成民族法文化的研究热点,其主要研究对象:少数民族中的习惯法、少数民族法制史以及习惯法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

一般的研究方法是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采用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对历史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寻找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切入面和冲突点,从而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并归纳出在民族地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社会规范

民族法文化研究是我校多年来发挥地域优势而形成的一个基本稳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

多年来,我校法律史学科一直注重对民族法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建立了民族法文化研究室、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这也是中国民族法文化的会长和会址所在单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了杨怀英教授的《滇西南傣族婚姻家庭与法的研究》、《凉山彝族婚姻制度研究》、俞荣根教授的《羌族习惯法》、徐晓光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龙大轩副教授的《羌族法文化研究》等著作,填补了民族法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研究方向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多卷本)〈彝族法制史〉分卷、《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多卷本)〈么佬族、毛难族法制史〉、重庆市教委社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校级重点项目《中国区域法律文化的独特类型:湘渝鄂黔相邻地区“巴楚民族文化圈”的演变与现代化》、《土家族民商事习惯法与渝东南经济发展》、《彝族习惯法研究》等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陈金全教授,现任博士生导师,兼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民族法律文化分会会长,长期从事中西法律思想、法律文化、民族法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4年开始带法律思想史硕士生,1995年开始带法律文化史方向硕士生,迄今已培养法律思想史和比较法律文化史研究生8人、中西法文化研究生5人,在读中西法律思想和民族法文化硕士生13人

2000年以来,陈金全教授主持了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多卷本)《彝族法制史》(已完成)、《么佬族、毛难族法制史》(正在进行中)分卷、重庆市教委社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发表了论文12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本等

(四)新中国法制史研究重点及特色: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科学和真理的研究目的出发,本研究方向重点及特色包括1949---2000新中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曲折演进的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围绕如土地改革、清匪反霸、婚姻解放、军事管制、民主改革、废除旧法统与司法改革、三反五反、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五四立宪、五七反右、大跃进、反右倾、62年反正、小四清及大四清、文革、拨乱反正、法制恢复及改革等展开

具体涉及新中国主要领导人和学者法律理论及思想,以及新中国各时期立宪与宪法习惯及宪政政策、刑事立法与刑事政策、民事立法与民事政策、商事立法与商业政策、工业调整与工业政策、农业法制与农业政策、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司法制度(审判制度、检察制度、监狱制度、律师制度、公证制度、仲裁制度、司法教育与考试制度)、警察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基层群众自治等各方面课题

主研人员:张培田教授,1992年12月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即致力于新中国法律史研究. 95年8月---12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97年9月---98年8月,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研究科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成果计有: 个人学术专著(1)《中国法文化散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2)《中西近代法文化冲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3)《中国检察制度考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4)《法与司法的演进及改革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合著学术著作:(1)《新中国检察审判制度演进研究》(与雷铣合著,本人单独完成第一章至第九章的全部,计377千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2)《中国狱政法律问题研究》(国家“八五”社科项目暨中华社科基金项目,与郭成伟等合著,本人单独完成第一章第一至第三节、第六章及第七章,计50千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3)《司法教育的考察与比较》(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副主编,80%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4)《近现代中国审判检察制度的演变》(与张华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有关学术论文: (1)“晚清社会法文化观念的冲突演变”的学术论文(`96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计19千字,1995年第1期发表于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主办、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国家一级杂志

(2)“司法审判民主化选择的理论与实践(一)(二)”,《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57---65页)、第2期(第34---44页)

(3)“检察制度本源刍探”,《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5期,第106---120页

(4)“检察制度在中国的形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3期,第113---120页

(5)“民国检察制度的演变”,《澳门检察》2001年6月第2期,第34---53页

(6)“一党专制、党在国上与中国的现代化”,《(日)联合新报》,1998年7月2日,第7版

(7)“日本的反腐败与中国的反腐败”,《(日)联合新报》,1998年7月16日,第6版

(8)“中国民主制度选择的几个问题(一)(二)”,《(日)联合新报》,1998年8月6日,第6、第7版;8月13日第6、第7版

(9)“中国司法考试制度建构的思考”,《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130---136页

(10)“中国司法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的对话》,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第139---151页

(11)“中国宪政必由之路——乡村基层民主宪政建设刍议”,《宪法论坛(第一卷)》,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年,第299---306页

(12)“The Report o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China”,22千字,1998年5月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犯罪防止研究所第109期学术论会上发表交流

(13)“中国の检察制度”,日文,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法学》第32卷第1号(通卷第62号),1998年

(14)The Corruption of Chinese prison staff and its effects on Criminal Re—education,发表于国际矫正学术交流年会1995,澳大利亚,霍巴特

(15)“中国现行宪政问题及修宪改革的方向”,(日)《联合新报》,1998年7月9日第7版

(16)“中国检察制度的创建与日本法律家”,(日)《日中法律家交流协会报》,1998年3月15日,第19号第32---36页

(17)“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检察理论研究集粹》,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

第二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优秀论文奖(本届未设一、二、三等奖)

(18)“新中国检察制度曲折发展的史实考论”,《法律史论丛(第十辑)——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9)“新中国审判制度曲折发展史实考论”,《法史思辩》,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

(20)“清末预备立宪的史实考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1)“乡村民主宪政建设刍议”,《东吴法学》,2005年春季卷,第7---21页

(22)“先秦时期债流转的史实探析”,《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38---148页

已取得的成果及影响:本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在研究资料等基础研究方面,《新中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张培田教授主编,26000千字,共11卷),已经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12月正式出版

这套资料,为研究1949---1965年间新中国法律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赞誉

在具体研究方面,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出版《中国检察制度考论》、《法与司法的演进及改革考论》、《新中国检察审判制度演进研究》、《中国狱政法律问题研究》、《司法教育的考察与比较》、《近现代中国审判检察制度的演变》等学术专著;并公开发表“检察制度本源刍探”、“检察制度在中国的形成”、“中国民主制度选择的几个问题(一)(二)”、“中国司法考试制度建构的思考”、“中国司法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宪政必由之路——乡村基层民主宪政建设刍议”、“The Report o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China”、“The Corruption of Chinese prison staff and its effects on Criminal Re—education”、“中国の检察制度”、“中国现行宪政问题及修宪改革的方向”、“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中国检察制度曲折发展的史实考论”、“新中国审判制度曲折发展史实考论”,以及“乡村民主宪政建设刍议”等学术论文

其中,“新中国检察制度曲折发展的史实考论”和“新中国审判制度曲折发展史实考论”,采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论证充分有力,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