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沿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但化学纤维和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却有50多年的历史
现已发展成以纤维学科为特色,有机高分子为主导,拥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全面型材料学科
1954年夏,高分子学科纤维科学专家钱宝钧、方柏容倡议,经原纺织工业部教育司批准,在原华东纺织工学院染整化学工程系(简称染化系)增设化学纤维专业,为此染化系改名为纺织化学工程系(简称纺化系).1954年8月招收第一届化纤专业学生54名
1956年成立化学纤维教研组,方柏容任主任,有李繁亭、吴宏仁、吴宗铨、陈稀等教师, 董纪震、阮画文、林琰去苏联莫斯科纺织工学院进修“化纤工艺学”、“高分子化学”一年,吴宏仁赴丹东化学纤维厂及国内纺织设计院等学习,准备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方柏容等筹建化纤工艺实验工场,开始从事化纤用浆粕、棉绒的质量分析检验和粘胶纤维生产工艺控制分析、准备学生的工艺实验
1957 年孙桐去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攻读副博士,1961年回国
同年吴宏仁等指导54级化纤专业生产实习,实习后留下10名学生在丹东化学纤维厂工作一年,参与老厂的恢复及试开车,培养了一批粘胶厂生产的技术骨干
1958年从西德引进一套不锈钢单头粘胶纤维生产试验机,用于师生进行研究工作
同年,化纤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朱介民、王庆瑞、穆淑华等充实教师队伍
1959年受纺织部委托代办化学纤维技术人员训练班(简称化训班)先后办两期共招收300多名学生,均由全国各纺织厂选派的技术人员进校学习三年
化训班毕业生成了我国各化纤企业的技术骨干
同年化纤专业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钱宝钧、方柏容为指导教师,首个研究生为王庆瑞
9月成立了化学纤维研究室,钱宝钧任主任
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化纤学科研究基地之一
1960年北京化纤工学院成立,董纪震、吴宏仁等去北京工作
同年,原印染工场改造成化纤实验工场
1961年在钱宝钧、方柏容带领下,积极探索粘胶纤维新原料-棉绒浆粕的研究,为我国大规模生产棉绒浆提供了粘胶纤维生产原料的技术基础
1963年在钱宝钧领导下,化纤研究室研制成功“三超”粘胶帘子线用的粘胶丝,为我国粘胶帘子线生产提供了工艺技术及设备设计依据
1966-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基本上无教学和科研活动
1972年化纤专业开始招收学制三年的专科生,共招5届409名学生
由于“文化大革命”中解散了基础部、部分教研组,成立了“专业连队”,除化纤专业教师外尚有化学、力学及机械制图等教师参加,实行“开门办学”
教师们结合教学编写了一批教材
与工厂合作也完成了一些科研项目
1975年专业连队带领学生参加金山腈纶厂、维纶厂的生产设备安装工作
同年校办化纤工厂的涤纶短纤维实验生产线进行筹建,安装与试验生产,成为校内的合成纤维熔纺生产实验基地
1975年方柏容提出组建环境保护专业建议,得到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最早创办环保专业的高校之一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招生,化纤专业招收了95名本科生,并被确定为纺织部重点专业
1978年恢复研究生的招生,化纤专业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硕士生程正迪等16名,并在9月30日批准建立化学纤维研究所
钱宝钧任所长,这是学校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
1979-1981年化纤教研室以孙桐主任为首参与了化纤专业4本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全国化纤专业的教材更新做出了贡献
1981-1985年先后中年教师孙桐、梁伯润等出国作访问学者二年
1981年8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批准为博士点,是国内第一个化纤专业博士点,钱宝钧、孙桐为指导导师
同年,国家教委批准化纤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钱宝钧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李繁亭任第二任化纤所所长,为化纤所的筹建和发展,特别是国家涤纶长丝的“高速纺”和涤纶短纤维的“多孔纺”产业化作出重大贡献
1985年1月在赶往金山石化公司的路上不幸因公殉职,吴宗铨任代理所长,副所长主持工作
1985年7月化学纤维系成立,由原属纺化系的化纤教研室和高分子材料科学教研室组成,孙桐任系主任,兼任化纤所副所长
化纤所与化纤系为并列的行政部门
系与所分别成立领导班子,而系所由同一总支领导
一切行政管理工作由化纤系办公室分管,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化学纤维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0年在钱宝钧领导下,走产、学、研的道路获得了多项国家教委、科委、纺织部、上海市的奖项,化纤所被国家科委评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钱宝均获首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奖”,全国科技大会二等奖
1991年任命胡学超为化纤所所长,陈彦模为化纤系主任,金惠芬为党总支书记
化学纤维专业拓宽为高分子材料专业
1992年国家计委、教育部批准筹建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
《化学纤维实验教程》获1992年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1993年3月化纤系改名为高分子材料工程系
钱宝钧再次评为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
1994年高分子材料系、化纤研究所、金属加工、复合材料等专业和材料测试中心联合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胡学超任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
1995年9月任命陈彦模为材料学院院长及重点实验室主任
经国家计委批准与上海石化联合筹建国家合成纤维工程中心
同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6年上海市教委批准“高分子材料”为重点建设学科,列入“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同年“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级验收
1999年上海纺织专科学校纺化系高分子材料教研室并入学院
2000年,“材料学”被遴选为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重点学科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朱美芳任院长
“材料学”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通过了“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
2002年原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55人和校部化纤工程中心并入学院,使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宽,同年完成了延安校区“材料大楼”的建设及搬迁入住工作
“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列入“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003年3月“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验收,10月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高分子材料学科建设通过上海市评估验收,成绩为优秀
自主设立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5年朱美芳任副校长,陈大俊任院长
2006年申报成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
通过“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
批准立项建设“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7个博士学位点,7个硕士学位点,3个本科专业方向
本科教学注重拓宽专业面,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学院科研能力强,现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一直名列全校第一
学院一贯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30多所大学,研究所和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创始人钱宝钧(1907~1996) 钱宝钧先生1907年生于无锡,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1935年考取第三届瘐款留学,赴英深造,1937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纺织化学系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金陵大学化工系教授、系主任
1951年起任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院长,名誉校长等职,他是《纺织学报》、《中国纺织大学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高聚物加工杂志》等期刊编委和《高分子通报》顾问
钱宝钧先生是我国化学纤维学科的创建人之一
五十年代初他在我国开始以棉绒作为粘胶纤维的原料的研究,此后他又进行了超强力粘胶帘子线的研究,解决了我国第一家万吨粘胶帘子线厂在工艺技术上的一些难题
六十年代后他首先在华东纺织工学院筹建化学纤维专业和化学纤维研究所,使之成为我国最早的培养化纤工业人才以及从事化学学科研究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他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化学纤维结构性能和成形机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建立溶胀热分析新方法研究纤维的织态结构、新型纤维热机械分析仪器的研制、涤纶高速纺丝的在线实验测定和研究、聚丙烯腈纤维干湿法纺丝成形机理和特征
晚年他又致力于大分子缠结的研究,他采用溶胀热分析和流变学等方法研究了分子量、温度、浓度、剪切应力和时间等对大分子缠结及解缠的影响,他把大分子缠结和聚合物加工成形条件以及最终产品的结构性能紧密联系起来,这些研究成果在冻胶纺高性能纤维的研制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6年,由于他长期对中国工程技术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了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
钱宝钧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可称桃李逾九洲,生前他曾捐款在中国纺织大学设立五爱奖学金
逝世后,他又将毕业积蓄作为学校的科研教学奖励基金,鼓励后学
方柏容 (1911—1995)男,江苏省溧阳市人,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方柏容1941年获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Giulio Natta,曾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贝尔实验室工作
1947年回国后先后在南通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和中国纺织大学任教授,系主任
他曾历任国家科委化学纤维专业组成员、第二届上海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化学纤维分卷主编、《辞海》纺织分科主编等
1996年, 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方柏容是我国纺织教育家、化学纤维和环境保护专家,早在1943年他在美国贝尔研究所从事有机化合物合成研究,其成果用于反法西斯战争,获得美国政府嘉奖
1954年,他与钱宝钧共同创建我国化学纤维专业,是我国化学纤维专业创始人之一
他在对等规聚丙烯纤维研究方向有很深的造诣,编著并出版了《化学纤维的原理和制造》、《等规聚合体纤维工艺原理》、《粘胶纤维的制造》等学术著作和论文
方柏容也是我国纺织系统环保专业的奠基人,1976年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并从事于环境污染的治理研究,他主持完成的“洗毛污水综合治理研究”项目于1980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方柏容毕生从事纺织教育和化纤、环境治理研究,并为国家培养硕、博研究生10多名和一大批科技人才
李繁亭 (1931~1985) 副教授,曾任化纤研究所所长
1968年,华东纺织工学院化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曾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化学纤维工艺及理论"主讲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组织并参加教材编写、译著工作
组织科学研究选题
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腈纶复合纤维", "腈纶高速纺丝", "腈纶一步法聚合工艺研究","烟滤咀用醋酯纤维研究"等,多项获上海市及纺织部科研成果奖,"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是我国最早对"多孔纺丝","碳纤维原丝研究"探索者,为我国化纤工业和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孙桐(1929~)教授、博导,曾任纺化系系主任,化纤研究所副所长
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7年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留学,获副博士学位
1981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
现在美国
孙教授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高分子物理""化纤成形原理"和"高聚物流变学"等九门课
曾邀请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学校讲学,出版多本著作,指导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
孙教授在高分子流变学、纤维结构与性能理论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曾对粘胶纤维、纤维素醚纤维、腈纶、涤纶、氨纶、芳纶、维纶等多种化纤的成形进行理论研究
科研成果十几项五次获奖,其中包括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共发表论 文近百篇,其有中几十篇发表在国外杂志上
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