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研机构蚕桑丝绸研究所蚕桑丝绸研究所所部有职工2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2人入选省“三五”人才),管理人员1人,工勤技能人员9人
主要从事蚕桑新品种选育、蚕桑病虫害防治技术、蚕用新药剂、丝绸制品等试验研究和蚕桑实用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的开发、引进与推广以及蚕种繁育、蚕业教育等工作
科研工作水平经农业部“七·五”、“八·五”综合评估居北方蚕区研究所之首,是促进和发展西北蚕丝业的重要技术依托单位

自全国科学大会以来主持完成科研成果58项,协作获奖科研成果19项,其中八十年代以来,获国家发明奖1项,省级成果奖13项
研制的散卵自动称量仪已在全国蚕种生产单位广泛应用;选育出高茧层率和高出丝率系列基础品种,并被多家单位引用,育成多对优良新品种;育成的陕蚕系列实用品种成为北方蚕区的当家品种,其中陕蚕二号、陕蚕三号被认定为国家级品种;选育出了一批经济性状特优的多倍体桑树品种及果用型桑品种;研制的高效、广谱、低毒蚕用消毒剂强氯安有效氯含量高达96%以上,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大奖,并取得了国家专利;新近又研制出了高效熏烟消毒剂蚕熏安、果用杀菌剂菌均杀和桑神茶等产品;建立了石泉蚕桑科学实验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转化
在家蚕基础选育和桑树多倍体育种方面分别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草食动物研究中心草食动物研究中心是学校批准的校级研究中心,是集草食动物品种选育、良种快繁、重大疫病防治、优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草食动物产业化工程技术开发、草食畜牧业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草食动物试验示范研究基地
中心下设3个研究所(秦川牛研究所、奶山羊研究所、草食动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和10个相关研究室,2个定位试验站,配套有相应试验所需仪器设备;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18人
承担草食动物研究方面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1项
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4项;“跨越计划”1项;“国家畜牧重大产业化项目”2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2项;“948”引进项目1项;“陕西省攻关”项目4项
争取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
取得与草食动物相关的科研成果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1)品种选育:通过对秦川牛、关中奶山羊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不断提高其生产水平与产品质量
(2)良种快繁技术:主要通过开展胚胎分割、胚胎移植、人工受精、性别鉴定等技术应用研究,加速品种的繁育和改良
(3)重大疫病防治技术:针对存在的草食动物主要传染病、普通病进行防治技术研究
(4)优势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保护现有的品种资源,挖掘新的种质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品种资源,提高草食动物的生产水平
(5)草食动物产业化工程技术:开展草食动物产业系统工程研究与开发
(6)草食畜牧业循环经济技术:开展草食动物资源的再利用技术研究,使饲草、动物产品、动物废弃物三者都能得到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所,是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平台,以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为突破口,与相关科教单位和饲料企业联合攻关,解决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中的关键技术,以服务于现代畜牧业生产
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学科的科学和产业优势,凝聚人才,推动科研,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团队,争取国家、地方以及横向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项目
研究所已在畜禽精准营养需要量及其代谢调控机理研究、饲用微生物和胃肠道微生物生物技术研究、最适免疫机能的营养调控及免疫应激期关键营养素的需要量、动物分子免疫与动物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等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研究优势
随着研究所的运作和学科发展,研究所将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炼为动物营养原理与方法、分子营养、免疫营养与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所为加强学科点的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平台,其良性运作将为畜牧一级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并将进一步凸显我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也将为筹建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奠定必要的基础
科学研究:承接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联合申报国家大型科技项目、工程技术项目、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发展中外合作项目;接受企业委托研发项目
成果转化与推广:饲料、养殖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孵化、升级、集成和转让;为企业或行业提供高品质技术服务;畜牧及饲料工程建设项目咨询
人才培养: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接受高级访问学者来所工作;举办技术研讨会和专业技术培训;为企业代培技术人员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