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学科建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学科建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方向主要有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动物遗传资源研究、动物生殖生理与调控

本学科立足西北地区固有畜禽品种资源,利用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分子标记和分子设计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以培育和改良适合西北地区的具有优质、高产、抗逆等特性的畜禽品种为目标,系统地开展了现代遗传育种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的奠基者之一王栋教授执教我校,在国内率先讲授“家畜饲养学”课程,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奠定了本学科的历史基础

20世纪70年代,王和民、金公亮、卢得仁、霍启光教授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

1983年,在金公亮、卢得仁教授主持下,获准设立我国第一批饲料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和2003年分别设立饲料科学和草业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起招收营养生理博士研究生,2006年起招收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研究生

经过多年建设与积累,本学科点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并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本学科点现有研究人员17名,其中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4名,8人已具有博士学位

每年培养28-35名硕士研究生和7-10名博士研究生

本学科点以反刍动物(奶山羊、秦川牛、奶牛)、家禽(蛋鸡、肉鸡)为重点研究对象,始终围绕着动物营养原理与方法、分子营养、免疫营养与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四个方向开展长期系统地研究

其中在山羊消化生理及奶山羊营养需要、营养免疫与代谢调控、畜禽高效饲喂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饲料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

2008年成立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所,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并为加强学科点的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平台,实现产学研学科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课题35项,年均科研经费320万元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推广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论文25篇);主编或副主编出版著作20部

本学科点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思路

迄今已有245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9人获得博士学位,现有在读硕士85名、在读博士15名

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36名在外校或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多数已成为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国内外著名农牧企业的技术骨干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现有科教人员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人

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

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1人

主研究方向有种质资源与利用、蚕(桑)病理与病原微生物、特种经济动物营养调控

该学科为2006年新设立的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该学科在家蚕基础品种选育和桑树育种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北方旱区蚕种育种的明显特色与优势

另外,在鸵鸟、家兔、狐狸、鹿等经济动物引种与选育,高效繁殖与饲养技术,饲料与营养等方面有一定学科积累

动物学现有科教人员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5人

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人

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理调控、动物遗传资源

本学科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2篇,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申请和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4项

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渔业资源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