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学模式模式特点历史系形成了师范专业和本硕连读基地班两种人才培养模式
历史系坚持课程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新的特点:(1)专业领域拓宽
有专业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师范素质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课群,分别组成四个教学链,按逐步递进原则进行安排,形成综合的教学体系
(2)专业课程结构优化
压缩了中外通史的课时和学分,由原来的720课时40学分压缩至450课时25学分,相应增加了选修课程,将选修课分成专门史(包括断代史、国别史)和专题研究课两大类
专门史从二年级开始安排,专题研究课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既体现层次性,又逐步递进提高
(3)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前沿性、前瞻性和学术特色
开设了一批新课,如博士导师专题课、中外文化史、20世纪国际关系史、国学元典导读等;还注意设置了一部分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如专业英语、治学与人生等
(4)把相关学科理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基础、中外文学史、政治学、社会学、高等数学、文化人类学、公共关系学等课,还规定每个同学必须有10个学分到外系选课,其中有4个学分必须选学自然科学类课程
文化学系目 前已招收三届学生,140余人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职业技能,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状况,熟悉现代管理运作的文化机制,掌握经济学和经济法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规约和惯例,具备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跨国交际和管理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管理人才
开设课程文化学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文化学导论、管理学原理、等几十门课,形成了三个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文管(管理)结合;中外结合;古今结合
形成理论、知识、能力培养三个层次
文化管理作为新专业,在注重选用面向21世纪新教材的同时,还着手编写并初步完成了《世界主要文化传统》、《人类文化与研究导论》、《西方文化概论》、《文化学概论》等教材
其中《中国文化概论》已出版,并被列为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学院的课程改革研究获教育部师范司面向21世纪教改立项项目,并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院承担了教育部教改研究项目3项,省教改研究项目 3 项,学校教改研究项目4 项
学院承担了教育部高教司资助的网络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的课件制作任务
学院重视教材的采用和编写
学院着手进行通史教材建设,教师编写了《中国通史》(三册)、《世界通史》(三册),已成稿四册,拟在本科教学中试用
编写《史学论文写作讲义》
还承担了一些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如师范司组织的专升本教材《中国经济史》、湖北省教委组织的自考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已被多所兄弟院校采用
学院经常举办教师现代教育技能培训,要求教师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院的教授上本科生课占90%,正副教授上本科生课占95.5%
马敏、朱英、罗福惠、严昌洪等教授承担了《中国近代史专题》课程,全部由博士生导师上课
《中华元典导读》课基本上也是由熊铁基、周国林等博士生导师来承担
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分别承担了本科生的专业课或选修课
教学成果多次获奖
增强实践学院加强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做法:(1)建立每周学术咨询制度,由历史系和文化学系的教师分别向前来求教的学生解答问题
(2)先后组织了世界史、史学理论、生态史等兴趣小组,有教师分别辅导读书、讨论和科研活动
(3)将学年论文作为制度,成绩计入学分,为写作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建立学生科研立项制度,除学年保证送10项为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外,学院再确立一批科研立项
已实行了两届
(5)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严格要求
将学生的选题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
教师在选题、查阅资料、初稿修改几个环节严格把关,制定了严格的评分标准,控制评优比例(15%),并实行了全部学生的论文答辩制度;还规定发现抄袭行为,以零分论处
(6)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为了扩大视野,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井冈山、韶山、西安、红安、延安等地进行专业考察,撰写考察报告,这已成为制度
先进个人学生每年都涌现出先进集体和个人
8801在1991年也获得湖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
1991和1992年暑期,历史系学生自愿组成赴革命老区红安社会实践团,连续两年获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高工委、团省委和省教育工会授予的“社会实践先集集体”称号
校学生会主席,本系8802班学生陶阳在1990年代表全校同学出席了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
历史系学生多次获全校团体冠军
1992年校春季运动会上,获学生男子组总分第一名,女子组第二
1993年校春季运动会上获学生男子组总分第二名,并打破两项校田径比赛的记录
在校际比赛中,系文艺队员获湖北省高校文艺节目汇演一等奖
86级学生宋智获全国星星杯小说征文一等奖
84级学生张执浩和86级学生王敬东分别获武汉市高校诗歌大赛奖创作一等奖和朗诵一等奖
继95、96级基地班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以后,97级基地班在2000又被评为全国和湖北省先进班集体
每个年级均有80%学生写了入党申请书
毕业班一般都有20余名党员
冯圣兵同学坚持资助贫困学生,获全国三好学生标兵称号和联合国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他还倡办了“圣兵爱心社”,在全校带动了一批学生投入到爱心活动中去
学生中涌现一批出象侯深、向静、高相国、李勤合等科研新秀
有9项成果获湖北省科研成果奖,有3项获全国文科基地“史学新秀奖”
学生在《军事历史》、《世界民族》等刊物发表论文,有些论文还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每届学生都涌现了一批优秀论文,其中不乏创新之作
如96级学生李文凯的毕业论文《宋代加役流法新探》在《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
学生自办了《文史之舟》小报和《鉴海》杂志,作为发表习作的刊物
学院培养的本科生大多数成为中学历史教学骨干,有的担任了校长,有的评为特级教师
他们经学常回校举办“同学会”,与历史系有深厚的感情
人才培养学院一直在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
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近代史、国际关系史、国别史、当代史等
研究生中间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化读书,每月定期举办“研究生论坛”
近代史所的论坛由博士生导师主持,研究生提交论文,完全按照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报告,并由研究生对论文予以评论,然后开展热烈的讨论
每期论坛结束后,还将论文、评论及讨论情况在本学科网站上登出,继续进行讨论
学院先后培养出一批史学界的带头人,他们在各自的单位发挥重要作用
如中国社科院的虞和平,中山大学的桑兵,北京大学的朱庆之,山东大学的冯浩菲,哈尔滨师大的傅道斌,苏州大学的王继如
学院还培养了一批政府官员,如中组部秘书长李,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武汉市市长李宪生
学院现 在设有的奖学金主要有:章开沅东西方文化交流基金、野泽丰奖学金、张舜徽奖学金、余家菊奖学金、历史文化学院爱心基金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