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机构设置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机构设置复旦丁铎尔中心丁铎尔中心,以首次发现并测量温室气体的辐射特性的科学家丁达尔名字命名,是一个世界级的网络,成立于2000年,包括东英吉利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牛津大学,南安普敦大学和萨塞克斯大学等世界级顶尖大学,该中心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全球变化影响的综合评估,全球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经济、能源、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相关领域

复旦丁铎尔中心和英国丁铎尔中心是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其创办目的是为了整合复旦大学的优秀学科基础技能和跨学科的经验,借助英国丁铎尔中心的平台

进行高质量的研究,提供广泛而深入的跨学科信息,来解决中国面临气候和相关环境变化的挑战

复旦丁铎尔中心集合了复旦文理医领域等9个学科和院所的科研力量、由国家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等15位国内外顶尖学者组成的国际学术指导委员会将管理和协调中心运作

复旦丁铎尔中心建立在复旦大学的优势基础上,利用中心的特殊技能,专注于在中国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在设计和交付的国际研究中起到领头作用,同时复旦丁铎尔中心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中国培训和培养新一代的研究人员,深入专业领域结合跨学科技术,与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相关者一起进行协同研究,慢慢成长为中国最著名的综合评估机构,为国家在当前气候和环境变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信息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2012年10月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筹建,由复旦大学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以“校地联合”模式建设,推动基础研究与环境管理的有效衔接

实验室整合上海大气环境领域的主体研究力量,借助完备仪器设备和先进大气化学研究手段,系统深入开展大气颗粒物及其污染的形成机制,研发先进的大气颗粒污染物监测仪器,探索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为上海市大气颗粒污染防治及空气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并在全国PM2.5污染防控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研究工作不仅覆盖从纳米级的新粒子形成到上千公里的颗粒物的长程传输等大气细颗粒研究的前沿领域,还包括颗粒物主要污染源的主要排放及指纹特征,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的应用前景

实验室拥有40名固定科研人员,其中正高研究人员18名、副高研究人员16人,包括双聘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上海东方学者1人,上海浦江学者5人,上海曙光学者3人,校特聘教授1人

现拥有实验室及场地面积3500平米,多台大型先进科学仪器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2个大气综合观测超级站

2012年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研究基金

 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学科齐全,很多院系均有“涉水”研究人员,适逢国家水污染控制战略“从点到面”的转变,从局部和末端的治理向流域整体和系统防治转变,故于2010年4月正式成立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中心聘请了12名校内外水方面知名专家为学术委员会成员,金相灿教授为中心名誉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郑正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呼应国家治水战略需求,整合复旦与水学科相关的雄厚科研力量,致力于湖泊、入湖河流及其流域污染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控制,基于流域环境承载力的产业结构调整,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材料技术,生态修复,污染物多相转移等方面的研究

中心将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流域污染控制研究团队,致力于回答一些对流域污染控制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的科学问题,研发一些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建立相应的示范工程,从而推动我国流域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水体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做出重要贡献

 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01年11月,中心汇集了校内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及相关学科的学者,聘请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任顾问或客座研究员,旨在瞄准国际生态学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蓬勃发展

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尽快建设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气化学研究中心本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直接承担多项国家大气污染问题的研究,由于首都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每年春天受沙尘暴的影响,颗粒物浓度大大高于空气质量标准

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危害居民健康及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直接为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所承担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市科委基金会的重点课题,直接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本实验室关于气溶胶的研究已取得重大成果,论文多数发表于国际上一流(SCI)以及国内科学通报等一流杂志

研究成果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居民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集中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及大气化学变化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第一任所长(1985--1994.5)李长林教授

现任所长侯惠奇教授

由于在1995年11月成立了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它代替了复旦大学环境研究所的职能

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废气,包括处理H2S、CS2、SO2、NOx和 VOCs

 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建设城市环境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是我国城市发展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为我国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有着许多可资其他城市借鉴的成功经验,其本身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温室气体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温室气体研究中心(CGGR)于2005年9月成立,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为基础,整合了复旦大学清洁生产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方面的力量,并得到上海华臣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长三角CDM服务中心的大力资助,下设清洁发展机制(CDM)咨询服务部,温室气体大气化学研究部,温室气体替代资源开发部,温室气体监测和方法学研究部,温室气体减排对策和治理技术研究部,由资深环保专家侯惠奇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