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成果科技获奖截至2023年2月,“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70余项,其中,2004年以来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级获奖成果项目名称年度级别类别等级第一完成人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2019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张军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2019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虎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新技术及应用2019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朱衍波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规模监控视频智能处理技术及应用2019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波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2019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杨世春仿复眼成像的单相机三维流场测速关键技术及装备2018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王晋军空间极端环境下机构复杂序列运动地面测试装备关键技术2018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丁希仑空地一体化协同防撞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2018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学军大范围路网交通协同感知与联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2018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云鹏中国专利奖2017国家级-金奖房建成新型磁弹性材料的功能调控、晶体生长和大磁致应变特性研究2017国家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蒋成保飞机电液自馈能刹车装置与防滑控制新技术2017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焦宗夏多物理效应协同雾化水灭火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2017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杨立军气动元件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2017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蔡茂林前置前驱8档自动变速器2016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徐向阳基于移动位置数据城市出行信息服务2016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吕卫锋高动态星敏感器技术与工程应用2016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广军运动座载设备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2015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贾英民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2015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云鹏可视素材内容驱动的虚拟场景生成技术及应用2014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陈小武机载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2014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房建成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结构及相关特性2013国家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郭林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2013国家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孙茂高性能谐振式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13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樊尚春飞机大型整体构件测量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2013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赵慧洁高精度高动态视觉测量技术与系统2012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张广军中国民航飞行运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11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曹先彬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2010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赵沁平高可靠先进液压系统新技术及其在现代军机、民机和航天器中的应用2010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焦宗夏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2009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张军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2008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张广军远程无框架脑外科机器人系统2008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田苗中国国家网络2007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钱德沛新型高性能捷联惯性测量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07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房建成高性能多通道空气动力负载模拟器系列2006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焦宗夏激光视觉在线动态测量系统及关键技术2006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张广军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2006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赵沁平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2004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张军参考资料: 服务国家战略截至2022年9月,北航创造了40多项中国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中国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研制成功中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
标志性成果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集成贯通了建模工具、布景工具和绘制引擎的大型图形基础软件系统;平台运行效率和内存占用率两项图形系统的最主要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大型图形基础软件实现了从无到进入国际前列的跨越,解决了中国对国产图形平台的迫切需求

以计算机图形、虚拟现实等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问题为重点方向,由高校、企业、部队搭建多团队协同、军民融合的技术研发与重大工程相结合的产业创新平台,完成了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60周年国庆阅兵、北京军区实兵演习军事指挥模拟,入选2010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该项目取得如下重要科学发现:揭示了二个昆虫产生非定常高升力的新机制;指出影响不同昆虫拍动翅的气动力系数的主控参数为雷诺数且飞行的能耗随飞行速度的变化关系近似为J形曲线,而不像飞机的那样为U形曲线;揭示了昆虫飞行是动不稳定的,但该系统是可控的
研究结果为设计开发新概念微型飞行器提供重要的力学基础和有益的启示;同时,为的研究昆虫生理学、行为学、神经生物学等提供力学依据

该项目的20篇代表性论文及8篇核心论文被他人大量引用
高升力机理和能耗机制的研究结果被著名刊物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logy三次撰文介绍;飞行动稳定性和控制的研究结果被国际权威综述刊物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和Non-linear Dynamics用大量篇幅综述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复杂工程系统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复杂工程系统一般含有不确定性、随机性等模型未知动态,并受到外部环境干扰以及传感器测量噪声、控制机构误差和结构振动等内部干扰的影响
多源干扰的存在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精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该成果针对非高斯随机系统,提出了一类输出随机分布泛函和统计信息驱动的建模、估计、控制与优化理论与方法;针对多干扰状态空间系统,提出了一种干扰观测、前馈补偿与反馈抑制相结合、具有复合分层结构的精细抗干扰控制理论与方法,发展和丰富了不确定和随机系统控制和估计理论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微结构及特性研究该项目属于材料物理与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纳米材料研究领域
具体发现点:1.发展了单分散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学,通过对微观结构的调控实现了对宏观光学特性的调控;2.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制备一维链状铁系金属及化合物纳米材料制备方法,验证了Aharoni的球链模型在微纳米尺度下的正确性,修正了经典Neel-Brown公式,发展了一维链状结构纳米材料磁翻转理论;3.设计和实现Cu、Ni等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空间限域生长,实现了特定形貌产物的定向制备和尺寸调控,为后续开展纳米原型器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六方铁磁体的稳定磁结构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中科院物理所与北航材料学院共同合作完成的题为《六方铁磁体的稳定磁结构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研究论文
该论文报道了一种MnNiGe:Fe新材料,该材料在280K的宽温度范围内(70K到350K)具有稳定的磁结构耦合相变和可控磁功能特性,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磁驱动与传感、磁制冷等多功能特性的新型材料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丽爽团队参加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项目团队, 2022年9月,研制成功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