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建设工作(一)学科建设中心/研究院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硕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
一级学科在第二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第2名,通过甘肃省重点学科验收(2006—2010)并被评为优秀
中心/研究院不断拓宽学科研究领域,孕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使民族学研究与人类学、社会学相交叉、相结合,以符合世界民族学发展新趋势
(二)科学研究中心/研究院建立以来各类项目逐年增加,共申请到国家、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共90余项,批准金额累计3400万元
出版学术著作140余部,包括《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等重要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在CSSCI上发表近600余篇
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30余项
中心/研究院主编刊物《中国民族学》已出版8期,共收录优秀论文112篇,内容包含民族历史、民族社会、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宗教研究、藏学、民族关系及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多个方面,为民族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学术平台,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贡献力量
(三)社会服务中心/研究院先后有20余篇咨询报告得到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采纳,其中杨建新教授所提《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特区要“特”办》报告入选教育部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
中心/研究院研究人员在藏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基础上创制两种民族体育器材,并获得国家颁布的专利证书
中心/研究院开设有民族学课程研修班,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服务,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提供长久智力支持
(四)队伍建设中心/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7人,教授14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具有海外学业经历8人
其中1人获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入选2009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1人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1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民族学学科评议组
研究人员所讲授课程,有二门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一门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先后引进多名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队伍的培养,并派出多位青年学者到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访问研究
中心/研究院研究人员长期坚守,埋头苦干,甘于奉献,为我国民族学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学术带头人有高永久教授、杨建新教授、王希隆教授、洲塔教授、徐黎丽教授、赵利生教授、闫丽娟教授、宗喀·漾正冈布教授、李静教授、杨文炯教授、武沐教授、切排教授、周传斌教授和王建新教授
(五)人才培养在校硕士研究生87人,博士研究生101人
已毕业博士158人,硕士159人
除常规授课和辅导外,中心/研究院还通过吸纳研究生参与研究课题、实地田野调查、举办学术沙龙、开题报告会、学术讲座、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学术活动,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为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优良平台
通过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心/研究院培养毕业生很多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学术交流中心/研究院成立至今,共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4次,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为重点,营造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大环境,拓宽对外联系渠道,在推动中外文化深层次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吸引来华攻读学位留学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七)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中心/研究院建有开放式、学术型、专业性、网络化的图书资料中心
拥有250平米的藏书室和阅览室,收藏中外文图书约3万余册,中外文报刊90余种
影视人类学实验室配备整套拍摄、录制、剪辑影视人类学视频材料的设备,在田野调查和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民族心理学实验室配有心理测试软硬件配套设备多套,可以进行感知觉方式的差异性、认知方式的取向以及民族群体人格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已建成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果、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资料文献、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位论文、《西北史地》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等5个数据库,并购买了6套方正阿帕比电子专业数据库资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