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流亡岁月

北京故宫博物院流亡岁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并进逼华北

为谋文物安全,当时遂有选择精品迁址储藏之筹备

2月7日, 第一批南迁文物起运

古物馆452箱,图书馆602箱,文献馆1064箱,共2118箱

吴瀛等监运,3月5日抵沪

3月15日,第二批南迁文物起运

秘书处426箱,古物馆384箱,图书馆44箱、文献馆436箱,共1290箱

俞同奎等监运,21日抵沪

3月28日,第三批南迁文物起运

秘书处1013箱又62包,古物馆242箱,图书馆477箱,文献馆1240箱,共2922箱又62包

程星龄等监运,4月5日抵沪

4月19日,第四批南迁文物起运

秘书处2635箱又2包,古物馆829箱,图书馆138箱,文献馆1033箱,共4635箱又2包

马衡等监运,27日抵沪

5月15日,第五批南迁文物起运

秘书处1534箱,古物馆724箱,图书馆154箱,共2412箱

俞同奎等监运,23日抵沪

南迁文物总计13427箱又64包

附故宫博物院一同运沪者另有古物陈列所5414箱,颐和园640箱又8包3件,国子监11箱

 1934年6月4日,南迁文物开始由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会同上海市政府及市党部、中央党部点收,至8日,因监察人员感觉责任重大,暂行停止

嗣由行政院改令教育部派员监盘,11月20日开始,至1936年12月2日,以筹备迁转南京又暂停止

至存沪文物转运本院南京分院,乃于1937年1月12日复行点收,于6月14日结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南迁文物又历尽艰险,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储于巴县、乐山、峨眉山等地

日伪占领时期,故宫博物院在北平仅勉强开放

1943年9月18日,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分类委员会,办理文物提集、整理、分类保管工作

 1944年6月19日,日本侵略军掠去北平本院无款识、不能断定年代的铜缸54件、铜炮3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马衡继任院长

10月10日,在太和殿广场举行华北区侵华日军投降受降典礼,各界20余万民众亲临见证此次盛会

中国第十一区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将军、吕文贞参谋长为受降代表,接受日本投降所上降书

 1946年,故宫博物院开始将抗战时期藏于四川的文物运回南京分院,称文物东归

 1946年3月15日,由天津运回日本侵略军所掠铜器之一部分:铜炮1尊,铜灯亭91座

 1948年底,南京所藏文物运台开始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运台文物1680箱由南京出发,1月9日抵达基隆

1月29日,第三批文物972箱由南京出发,2月22日抵达基隆

从南京运到台湾的文物共计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占南京所藏文物的1/4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

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

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