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历史沿革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
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列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
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

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年),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世宗柴荣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
宋初,又更名为太室书院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御赐“太室书院”匾额

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从讲学,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

金、元至明代中期,嵩阳书院讲学活动处于低潮
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嵩阳书院改名承天宫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嵩阳书院又改名为嵩阳宫
明代,政府发展官学,重视科举制度,因此抵制书院的发展,四次禁毁书院
直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嵩阳书院才又逐渐有了发展空间
明嘉靖五年至十年(1526~1530年),登封知县侯泰在嵩阳书院旧址又建了书院,恢复了嵩阳书院之名,并建造二程子祠
在这个时期,嵩阳书院内的汉封将军柏“三将军”柏树也被战火所烧死
清顺治五年(1648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俸银而建藏书楼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在明嵩阳书院故基上,修建书院,建筑堂屋三间,新筑墙壁五十丈并将幸存的两株汉封将军柏也围入院中,为现嵩阳书院基本布局奠定了基础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登封明儒耿介继承了叶封没有完成的建设,在嵩阳书院主持院务,广纳天下名儒,倡导理学
先后捐田,扩充经费,历经三年为书院扩建学舍
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嵩阳书院建三贤祠、辅仁居三间、博约斋五间、观善堂三间、道统祠、敬义斋五间、丽泽堂、叠石溪旁建造川上亭、崇儒祠三间、并在七星泉、先师殿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各一座、仁智亭,基本雏形规划完成
清乾隆四年(1739年),登封知县施奕簪又将123亩土地纳入书院,用于对藏书楼、先贤祠、讲堂、道统祠、大门等的修缮,又新购置一批书籍存放入藏书楼,使嵩阳书院面貌焕然一新
至此,嵩阳书院建筑规模已基本完善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嵩阳书院终止了书院教学,先后成为嵩阳高等小学堂、中岳中学等的教学办公场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蒋介石游嵩阳书院时,见此处山野水源缺乏,命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静愚调机井队,在嵩阳书院内凿一眼百米深井,名为蒋公井
这是嵩山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深机井,现存完好
新中国成立后,嵩阳书院经全面整修,曾作为登封师范学校、中共登封县委党校、登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