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院慈善文化

李家大院慈善文化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成为晋南首富,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

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

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

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

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

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

 助国救民清光绪三年,“天大旱,人相食,种几绝,斗粟白金四两”

李家出资在万泉一带放赈舍饭,救活百姓无数

因乐善有德,清廷赠“廷”字辈的李廷槐、“文”字辈的李文蔚、“敬”字辈的李敬义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封“廷”字辈的孙氏、“文”字辈的闫氏、“敬”字辈的闫氏为宜人

清光绪十六年,李敬修捐助五百金重修万泉书院,清万泉县令鹿公为李敬修单独树起一块碑石,并赠“急公好义”匾额,清右副都御史奎中丞和刘学使赐李敬修 “乐善好义”匾

清光绪二十年,孤峰山发大水,房倒屋塌,粮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不让一人受饥饿

1900年,河东大旱,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数十斛粮食赈济村民

民国五年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敬伦赠“为善有方、世人标的”匾

民国17年,河东大旱,李家兄弟为灾民捐款6000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闫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之久

1928年至1929年,山西接连大旱,李家“道”字辈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本县、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4000银元和2000银元

再设粥场

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万泉县知事王德成为李氏家族赠“乐善好施”匾

1929年十一月,万泉县36村共为李子用母亲王氏赠“泽润河东 懿范永垂”匾;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道升赠“德风善霖”匾

民国十九年(1930年),瘟疫流行,李家购回防疫用药,户户发放,安度疫情之灾

1930年秋,阎锡山动员山西各地捐资兴建公路

李氏家族兄弟代表万泉县西、南片共36个村庄,以每村1000块银元标准,共捐钱36000块

1931年前后,猗氏至万泉的公路破土动工,一年后建成

 尊师重道李家不仅重视教育子女,更尊师重道,院内建有学堂私塾,专门用于教育后代

每年冬至,男主人都会特意宴请教书先生,家庭主妇都要穿上褶裙、带上求学子弟向教书先生行礼

李家教育后辈要读经书不读死书,大院中的一块影壁上有砖雕的 “司马光砸缸”图,在影壁两边有一副对联:“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 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李道升十分注重教育,认为“人才是立国之本,只有振兴教育,才能强国富民”,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修身养性

他曾捐银五百两在高村庙建育婴堂;捐银千两以资兴办县立高等小学校

有一年,两个小偷到李家偷东西,刚上到房顶,李道升就发觉了,高声说:“房上的人请下来吧!夜深危险,如果掉下来摔伤了,家中的父母谁来奉养?等我给你搬梯子!”小偷听了以后非常惭愧,下来跪地磕头,李道升送了他们一些钱粮,并叮咛以后有难处就来找他——从此再也没有人进李家偷过东西

李道升的五位夫人去世以后,村民送了一块“懿德千古”的合村匾

李子用的三房妻子麦氏居住的院落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

麦氏教子女们学英语;她仿效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教育子女,引用“断机勖学”、“ 画荻传书”、“精忠报国”等古训说服子女;对孩子们的小错误从不姑息迁就;常用钢琴、手风琴教子女学音乐

麦氏提倡男女平等,坚决反对子女早婚,并坚持婚姻自由

麦氏的先进理念影响了李家人, 李道行在生活习惯、教育子女等方面受到麦氏的巨大影响,他平时身着西装、扎领带,吃饭使用刀叉;把传统的土炕改为木床;冬季取暖使用英制铁铸的取暖炉;归国以后办工业,用实业兴国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