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展出内容

内蒙古博物院展出内容历史文物匈奴王金冠 :战国时期,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

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

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

是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印金团花图案夹衫:元代,衣长59厘米,袖长43厘米,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元集宁路古城出土,锦地,在夹衫上用金色印出小团花,显得富丽堂皇,为元代丝织佳品

十八罗汉青玉串珠 :清代,珠径2.5厘米,椭圆形珠,在十八颗珠中心有穿孔,可串成一串,玉质为和阗玉

鸟形双系彩绘陶壶 :新石器时代,高36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11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墓葬出土

夹砂灰陶,鸟仰头张嘴,显示出嗷嗷待哺的形象,小河沿文化的典型器物

“安阳”石币范 :战国,长9.4-10.6厘米,宽4.5-9.4厘米,包头市麻池窝尔吐壕出土

石质,为铸币的石范

内凹,上有注铜口,中间有两个布币的形状

布币上阴刻“安阳”两字,字为篆体,石币范现仅存一半

民族文物清白伞菩萨坛神咒板 :清代,木长66.5厘米,宽66.5厘米,厚3厘米,一级文物,内蒙古地区征集

此为大藏经供奉咒轮图

大藏经中咒经类占据了很大分量

在喇嘛教各派瑜伽部中,特别是密教,十分重视密咒,它是达到“道果”的最高尚的内容

如果把此咒写在纸上或叶上,长期佩带于自己的身边,便能免除灾难

清鸟羽式萨满服:清代,布绸,衣长145厘米,两袖宽177厘米,一级文物,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征集

此对襟萨满服集中展示以鸟类崇拜为突出特征的蒙古萨满信仰的基本特点

长袍前后及袖上缀饰彩布条,伸开双臂直立时,布条展开呈倒扇面形

同时,其前胸、后背都佩带铜镜和小铃铛,以表示其“法力”非凡

清明黄缎十二章绣龙袍:清代,缎 身长143厘米,通袖宽190厘米,底边宽120厘米,一级文物,内蒙古地区征集

袍面为明黄缎地,通身绣龙九条,并彩绣四合云、十二章、八吉祥和八宝纹

十二章纹饰是中国古代帝王冕服和衮服上装饰用的十二种纹样,简称章服,即日、月、星辰、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十二种纹样都是以刺绣施于龙袍的一定部位

清达理札雅浮雕龙纹鹿角扶手红漆木宝座:清代,鹿角、木 通高114厘米,最宽114厘米,纵深100厘米,一级文物,阿拉善盟达理札雅捐赠

此宝座从样式及用料均仿满洲入关前王公使用的形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身居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达理札雅先生,将这件祖辈传世宝座捐献给国家

古生物化石长形恐龙蛋化石一窝:晚白垩世,发现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

有尾两栖类化石:中生代,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山头乡道虎沟村

披毛犀全体骨架:体长3.5米,高1.7米,晚更新世

1964年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苏发现

同一化石坑埋藏的披毛犀骨骼化石:体长约3米,晚更新世(14C 测龄距今33760±1700年)

1980年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煤矿

近现代文物清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通长34厘米,鞘宽5.7厘米,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征集

以一根椭圆形实木,掏成十三孔餐具鞘,将15件餐具收纳于饰鲨鱼皮的外盒内,可随身携带,野外就餐时讲究且方便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