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任务(一)强化立德树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
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实施“四史”学习教育引领工程,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四史”实践教学基地
实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工程”,统筹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研究、开发、交流使用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加强思政课教师基础理论素养培训,实施辅导员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思政工作骨干培养工程
(二)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加快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高质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打造一流人才方阵
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强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支持建设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扩大建设高校基础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支持建设高校参与“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深入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领域相关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
(三)创新体制机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培训、评价激励、考核管理、晋升发展、条件保障等政策和制度体系,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按照《四川省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办法》等相关文件,安排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奖励资金,喵准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高端引领,具有充足发展后劲和良好师德师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竞争力
把政策重心和工作重点放在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上,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和青年教师多元补充机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服务保障力度
实施“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双百’计划”和“高校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打造西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四)强化服务需求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紧密对接国家和省战略需求,强化省级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急需、有效支撑行业和区域重大需求的学科专业;深入实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综合支持计划”,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不同类型高校准确定位、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学科科类结构和区域结构
实施一流本科专业递进培育计划,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专业认证,建成40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400个省级一流专业
实施应用型高校品牌工程
建成50个应用型品牌专业,支持高校参与本科专业三级认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布局交叉学科专业、探索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机制,推动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特别是复合型学科专业集群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培育学科增长点
(五)完善高校创新体系,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支持高校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完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支持高校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深度融入天府实验室建设,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推动高校进一步增强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加强对四川急需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
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种业等重点领域的攻关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高校内部人才,学科、平台的协同以及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创新机构之间的协同,加强在川高校钒钛材料、玄武岩纤维等协同科创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要素深度融合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落实国家和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意见,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
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流的合作平台,促进和深化人文交流
支持建设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逐步实现与国外合作高校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
支持建设高校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稳妥有序开展境外办学
鼓励建设高校发起国际学术组织和大学合作联盟,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论坛,参与国际重大议题研究、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力度,规范来华留学生管理,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川攻读学位、从事研究,优化来川国际学生结构,提升来川留学教育质量
鼓励建设高校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急需领域,加强高精尖人才培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