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天恩教授最新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关于信息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主要从立足于信源到立足于信号,再到立足于信宿的信息理解过程。三类基本的信息理解为信息理解的范式转换奠定了基础,将三类信息理解看作三个“桥墩”,就可以架起通向信息更到位理解的“桥梁”,超越目前关于信息普遍的信息编码理解。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展开中,信息的感受性关系日益开显: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一种基于物能的感受性关系,其成熟形态即信宿和信源间的感受性关系过程。而作为机器信宿与信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及其发展使信息不断展开,从而不仅涉及哲学和科学一体化层次的基本范式转换,而且可以系统导出其基本特性。信息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信息的创生性、涌现性、相互性和共享性。作为基本信息事实,信息的基本特性与信息的感受性关系理解构成了双向阐释,不仅在信息层次彰显了感性实践,而且可望为意识之谜的破解和人工智能的通用化发展,为人类更彻底地认识自己提供信息层次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基础。

关键词:信息 感受性关系 信息的基本特性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作者王天恩,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4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王天恩(笔名王天思),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师从陶德麟教授。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历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美国Rutgers大学和G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大数据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微观认识理论研究”等5项。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7篇,《哲学研究》发表论文5篇,在《学术月刊》《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哲学描述论引论》等专著7部。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在“辩证唯物主义描述理论”、“马克思主义微观认识理论”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被认为“开拓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