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新闻网6月17日电】(通讯员 程守勤 陈栋玉)6月7日,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杨毅教授课题组,在《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上(IF 21.405)在线发表了题为“预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失败的新指标:一项初步研究”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重要的突破点在于在国际上提出了预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失败的临床新指标,为降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病死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杨毅教授、刘玲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陈栋玉为第一作者。
据课题组成员、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刘玲教授介绍,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是ICU中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且住院病死率高。过去几年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HFNC)逐渐普及,广泛应用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填补了面罩吸氧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之间的通气支持升级的空白,已成为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手段。但是,由于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失败和延迟插管与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因此寻找简单、床边可用的预测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失败的临床指标,适时终止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并转为有创通气,避免插管的延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目前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亟需关注的问题。
杨毅教授团队在前期复习大量文献并结合已有的工作基础发现:延迟插管与高死亡率有关,可能是因为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掩盖了患者高呼吸驱动的症状。而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早期阶段,呼吸驱动的升高会增加潮气量,而高潮气量与患者自伤性肺损伤密切相关,进而增加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插管率。目前国际上罕有研究评估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所产生的真实潮气量。
课题组在此项研究中,首创了无创通气试验,通过无创通气试验测量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所产生的潮气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Volume-Oxygenation指数(脉氧饱和度/吸入气体氧含量与潮气量的比值)即VOX指数,作为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失败的一个早期新型预测指标。在调整了患者年龄、性别、入组时的氧合状态、APACHEII评分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较高的VOX指数仍然与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失败的较低风险独立相关。VOX指数的预测价值明显早于且高于目前国际比较公认的ROX指数,且其预测的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在6小时时VOX指数预测的灵敏度高达86.21%,特异性高达90.91%。
该项研究在首次提出了监测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产生的潮气量的重要性,首创了无创通气试验以解决监测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的VOX指数,用以早期、准确识别经鼻高流量氧疗技术治疗的急性低氧型呼吸衰竭患者向有创通气转化的时机,为临床识别有插管需求患者、决策有创通气方案进而降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病死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