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做好思政课“大文章”

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小军教授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满满当当的书架。这些书道明了主人思政课教师的身份,以及他对这份育人事业的投入与热忱。

从教20年来,杨小军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探索思政课新模式;他用心育人,言传身教,潜心立德树人;他用情扎根,回馈母校,在湘大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今年10月,杨小军被评为湖南省第二届“最美思政课教师”,全省仅10人获此殊荣。

打造思政课千般模样

今年4月,“笔绘党团史 百年正青春”艺术作品展现场人头攒动,素描、剪纸、综合材料、装置艺术、泥塑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此展出。这些都是艺术学院学生思修课的结课作业,也是杨小军推动的“思政+艺术”模式的最新成果。

近几年,杨小军力推艺术学院思政课开展“一课程,一作品”的改革,共推出200多幅优秀艺术作品,获得了广泛好评。此外,“思政+党史”“思政+社会学”“思政+机械”等模式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置身“四史”360°虚拟仿真实验室,视角转换间,似亲身漫步于历史长河;学习《百年百地正青春》,重温峥嵘岁月,聆听先辈们的谆谆教诲;观看《“湘”谈“四史”》微视频,走近沙画,回顾百年党史故事……思政课的授课形式,在杨小军手中有了千般模样,思政课有了活力、接了地气。

“一堂好的思政课,内容很重要。”除了探索思政课的新模式,杨小军还会在思政课的内容上下功夫,努力钻研教研教法,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他总是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即使是看起来最寻常的作业,在杨小军的眼里,也大有“文章”可做。

“假如由你负责撰写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你会怎么写?”杨小军给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没有篇幅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融入专业知识。在学生眼里,这不太像思政课作业,但又有扑面而来的哲思气息。“这个作业一下就把我难住了,要如何用‘校长’的身份去思考问题、发表感想?又要如何结合专业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杨小军的引导下,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试着将专业理论融会贯通于生活,将点滴思考落笔纸上。

杨小军不仅关注自己的思政课,还常与其他老师讨论,互相启发,共同为思政课教学添砖加瓦。

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杨小军在观看开幕会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思政课老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他拿着记录本,向大家分享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杨小军多年来奋战教育一线的坚守。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杨小军积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多部门参加联席会议、共建思政实践基地等,力图打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改革成果也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认可和肯定,被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光明网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先后有30余所高校前来交流学习。

育人路上的领路人和知心人

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杨小军不只是学生的“领路人”,更是他们的“知心人”。

在杨小军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学生的身影。茶几上放着不同种类的茶叶,角落里有备好的点心,这些都是杨小军为学生准备的。对于学生来说,这里就像是在湘大的第二个家。工作之余,杨小军总会挤出时间在办公室和学生交流,从理论学习、兴趣爱好到日常生活,常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除了在办公室开“茶话会”,杨小军还会邀请学生们到家里做客吃饭,餐桌上是满满当当的“湘味”,每一道菜都由他亲自掌勺。辣椒炒肉是杨小军的拿手菜,他还喜欢变着花样琢磨新菜色,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做菜心得。对于杨小军来说,不断精进做菜手艺的同时,也可以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不仅要在学习上多多关注,还要在生活中多多关心。

通过不断深入交流,杨小军熟知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长处。在他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要搞清楚学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要精准定位,不能搞一刀切。”

杨小军的学生姚智俐,曾在《“百年百地正青春”大学生思政微讲述》里担任讲述人。有过主持经验的她落落大方,杨小军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经常会给她分享相关活动资讯,鼓励她在镜头前展示风采。姚智俐也用一句话形容和杨小军的师徒情谊——“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育人的过程,其实就是育己的过程。”杨小军经常和学生说,教师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莫过在成就学生的人生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师生群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杨小军分享的各类文章:学术理论、文献资料、时事热点、“心灵鸡汤”,只要他觉得有用、有趣,便会马上分享给学生。

“作为思政课老师,育人实践不能只埋头书案,还应走出校门、面向大众。”近年来,杨小军理论宣讲30余场,参与培训思政队伍3000余人,真正打造了思政育人“大”课堂。在他的带领和辛勤付出下,今年8月,我校“四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获评“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

感恩分享奉献勤奋

“感恩、分享、奉献、勤奋”,杨小军把这“八字箴言”送给每一届学生,激励他们做一个有情怀、有格局、有抱负的人,不负韶华,努力奋斗。

其实,这“八字箴言”也概括了他在湘大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我刚来的时候,金瀚林、琴湖还是一片农田,到了秋天,我们还会相约去抓泥鳅。”杨小军本科、硕士皆就读于湘潭大学。2006年,他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母校任教。“我是从湘大走出来的,我的根就在这里。”回校后,他继续“充电”,先后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管理专业两个博士后。

工作之余,杨小军会借散步来放松心情、整理思绪。从求学到任教,湘大的一草一木,见证了他的青春年华。

“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我还年轻,转眼20年过去了,湘大变得越来越好,我也在成长、进步,更加加体会到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湘大的这片土地,培育了无数如杨小军一般有情怀、有担当的工作者。

“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碗水。”杨小军学在湘大、教在湘大,更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近年来,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近10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省市教学科研成果奖多项,成为了学生心中的“金牌导师”。

谈到未来的规划,他笑着说,只想把思政课上得更有意思、更有意义,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要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以高尚的师德和大爱情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杨小军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