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曲面手性拓扑形貌及智能抓取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1 失水百香果形貌演化:(a)-(d)实验观察;(e)-(h)理论预测

 

图2 目标自适应软抓手对各种几何形状、大小、材料和软硬的物体可实现有效抓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122204、11872150、11921002)资助下,复旦大学徐凡教授与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合作研究发现失水果实(如百香果)收缩核壳结构中的一种新颖而有趣的手性褶皱拓扑形貌,揭示了手性形貌的局部扰动自适应性可以有效且稳定地抓取各种形状、材料和软硬的物体,创制了一种基于手性地貌的自适应智能软抓手。研究成果以“收缩球体中的手性地貌失稳(Chiral Topographic Instability in Shrinking Spheres)”为题作为封面文章(Cover)发表于《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并被《自然》(Nature)杂志报道。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8-022-00332-y。许多生命结构展现出环境自适应的有趣形貌,有助于实现其生物学功能,激发新材料设计灵感。研究人员发现自然失水的果实(如百香果)表面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褶皱形貌演化(图1(a)-(d)):收缩变形后,核壳表面首先失稳为巴基球(周期性六边形和五边形)模态,进而转变为手性形貌,且相邻的手性胞元可进一步协同作用,导致对称破缺而形成两种手性拓扑网络。为理解其内在的物理力学机制并定量预测大变形形貌演化,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核壳力学模型并推导出普适的标度律关系,可定量预测临界巴基球失稳和二次分岔手性拓扑行为。理论预测、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图1(e)-(h))。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