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拓者与奠基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于2022年12月6日8时50分安详辞世,享年103岁。
哀思绵绵,缅怀无尽。12月10日上午,潘懋元先生告别仪式在集美福泽园敬亲堂举行。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校长张宗益,厦门大学原校长朱崇实,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洪华生,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福建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和平、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黄培强,厦门大学领导林东伟、全海、邓朝晖、邱伟杰、徐进功,以及福建省、厦门市有关单位领导,来自兄弟院校、科研院所领导和专家学者,厦门大学有关单位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师生代表及潘懋元先生的亲属和生前亲朋好友、同事、学生满怀崇敬与不舍前来送别,缅怀潘懋元先生赤诚奉献、桃李芬芳的光辉一生。
告别仪式由张宗益主持。张荣代表学校在告别仪式上致悼词。
张荣表示,潘懋元先生的一生,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一生;是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爱生如子、甘为人梯的一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潜心治学、成果丰硕的一生。潘懋元先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完美诠释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光辉典范。他的治学精神和道德风范是厦门大学的一面旗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堪称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潘懋元先生的辞世,是厦门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巨大损失。厦大师生将化悲痛为力量,传承和弘扬潘懋元先生的高尚品德和学术精神,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谱写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应强代表学生深情缅怀了恩师,家属代表、潘懋元的儿子潘世墨教授表达了对父亲无尽的哀思。
白花如雪,挽词如泣。在哀乐声中,大家缓步来到潘懋元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潘懋元先生遗体三鞠躬,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仪式后,自发前来送别潘懋元先生的厦大师生代表、潘懋元先生生前亲友、同事、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胸带白花、手拿白菊,依次上前向先生鞠躬、献花,做最后的告别。
潘懋元先生离世的消息发布以后,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向先生的辞世表示哀悼,向先生的家属表示慰问。告别厅摆满了花圈、花篮,寄托着人们深切的哀思。
温家宝、张德江、李岚清、张高丽、丁仲礼、陈晓光、尤权、陈至立等同志敬献花圈、发来唁电,对潘懋元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向亲属表示慰问。
通过前往医院看望、赴家中和研究院吊唁、发来唁电唁函、敬献花圈等方式表示慰问的还有教育部、财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共安徽省委、中共云南省委、中共甘肃省委、中共福建省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
敬献花圈、发来唁电唁函的单位有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政协;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民盟福建省委;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辽宁省教育厅;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湖北省教育厅;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中共揭阳市委,揭阳市人民政府;中共普宁市委,普宁市人民政府;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政协;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厦门市发改委,厦门市教育局,民盟厦门市委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英国赫尔大学等近400所境内外高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组织和机构;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以及校内各部门、各学院、各研究院、各附属单位。
治丧期间,共收到单位和个人的花圈842个,收到唁电唁函456份,挽联数十副。
潘懋元先生1920年8月4日出生于广东汕头。15岁开始从教,年轻时参加普宁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的革命活动。1941年考入厦门大学教育系,兼任长汀县立中学教务主任和教育学会主席。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江西省雩都县立中学、南昌市葆龄女子中学。1946年受聘厦门大学教育系助教,主持厦门大学附属小学复建工作并任校长。195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进修。1951年7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厦门大学教务处教务科科长、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教务处处长。1978年任厦门大学副校长。1984年任厦门大学顾问、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3年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领导创办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并任理事长。1998年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2000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4年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2010年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理事长。
潘懋元先生从教87载,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教育的发展。他毕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党爱国、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和教育管理人才。他的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实践成为厦门大学的宝贵财富,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宣传部 曹熠婕)
追忆:
高教泰斗 师界楷模
——追记著名教育家、厦大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
12月10日,著名教育家、厦大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告别仪式在厦门举行。
“百年鹤寿懋功厦大杏坛,古训不虚仁者寿;一代宗师元亮中华学界,今言诚是后人师。”仪式现场,哀乐低回,两侧挽联,寄托哀思。厦大师生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到场送别先生。从白发苍苍老人到年轻学生,几代人鱼贯而前,庄严肃穆,向先生鞠躬、献花。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这位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拓者与奠基人,把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走完了103年的人生。
高等教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潘懋元的名字,和中国高等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20年8月,潘懋元出生于广东汕头。1941年秋,他考入厦门大学。1951年,他由厦大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系,进修研究生课程。再次回到厦门大学后,刚过而立之年的潘懋元就已敏锐地察觉到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因此,他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并为之付诸实践开展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工作。
自此,他的一生就和中国高等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潘懋元在厦门大学《学术论坛》上发表《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论述了高等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建议建立“高等学校教育学”或“高等专业教育学”。
1978年,大地回春。潘懋元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机遇,在《光明日报》《厦门大学学报》分别刊发了两篇文章——《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振聋发聩,激荡起了层层浪花。同年5月,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室正式成立。六年后,高等教育学正式被列为二级学科,标志着一门新学科就此诞生。
从而立到花甲,这位“领跑者”带着建设高等教育学的使命感,奔波于各高校之间,做了近百场专题报告,付出了诸多努力,把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作为毕生的事业来开拓,也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二个青春”。
“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潘懋元秉持这样的人生信条,将教育强国梦作为毕生不渝的追求,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众多第一:创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专著;他也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他曾说,“我选择高等教育研究作为终身事业,就是因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更多的人研究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真问题。”
择一业,终一生。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潘懋元用一辈子的时间,躬耕在高等教育广袤的田野上,成就一树繁花似锦。
“如果有来生,还是愿意做一名教师。”
潘懋元数十年如一日躬耕教学科研第一线,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也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教育的发展。从小学教师、小学校长、中学教师、中学教务主任到大学教授、大学副校长,潘懋元自15岁初登讲台,从教87载,倾其一生奉献给学生。
“值得欣慰的是,我当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老师。学生既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的精神支柱与生活源泉。”他的心中,涌动的不只是思想和智慧,更是对待教育的赤诚。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潘懋元创设了一种课外学习制度——周末学术沙龙。每周六的晚上,他准时在家里客厅接待他的学生。在这里,没有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谈学问、也谈人生,相互学习、共同受益。
虽身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泰斗”,但潘懋元从不摆架子。在学术沙龙上,有学生说,“先生弄错了”。大家也从不担心没有顾及潘懋元的面子,因为先生总会静下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他主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学术问题上展开研讨。
小小的沙龙绵延不断,传递出一个伟大理念:“为师的至高境界,是发现‘人的价值’,发现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选择,方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潘懋元有着一整套系统的“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法。他尊重实践,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问难质疑。这一教学模式被推广至校外,并于2001年获得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4年,94岁的潘懋元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前往北京领奖前,他仍然惦记着给学生上课:“我马上要上课了,我得马上备课。”上了几十年的课,他仍然认真仔细把新知识、新问题加进去,全力以赴对待每一次备课。
2020年,在潘懋元即将100岁的前一个多月,他应教育部邀请,尝试“云教学”,通过网络与三万多名海内外学者、教师齐聚云端,互动交流,题目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样板》。在他从教85周年之际,他全程站立,作了题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今天、明天、后天》的学术报告,提出高等教育要提前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他常说,“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如果没有学生,我会很寂寞。”“‘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为师者最大的乐事和至高的回报。”“教师是最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职业。”“为人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就是三个字:爱学生。”
潘懋元的头衔有很多,但学生们以一声“先生”敬唤之。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做老师的学生,很幸福。”
双向奔赴的背后,是这位师者的以德而耕、赤诚无悔。
潘懋元曾说,“1935年至今,对我来说,不是一条虚线,而是一条教师生活绵延不绝的实线。”诚然,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师界楷模”。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潘懋元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还是做人的航标和榜样,以包容之心育人,以大爱之心化人。
他乐观处事。他怀有豁达的胸怀,即使在人生困顿之际,也没有怨怼、消沉,仍以宽容、超脱的心态砥砺前行。
他勤于思考。他的睿智随着年龄愈发醇厚,即使年过百岁参加会议发言,也总是思路清晰,言简意赅。抛出独特见解,适时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他爱生如子。每年春节,他会组织没有回家过年的学生一起吃年夜饭,还会给学生包压岁钱。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他总是向其伸出援助之手。一些家在外地的学生,逢寒暑假回家时,他会亲自打电话询问路上是否顺利。
每逢新生季,潘懋元总要见见教育研究院的新生,跟他们话话家常。他还自备一个小节目,那就是用师生的名字制作谜语让大家来猜,猜中了他还发奖。
他对待学生像子女,对待子女像学生,言教有的放矢,身教重于言教。
他布衣素食,生活简单,可是对于教育事业,他却一掷千金。多年来,潘懋元拿出个人积蓄先后设立“懋元奖”“潘懋元高等教育基金”“困难学生补助金”,竭诚奖掖和资助后学,扶持莘莘学子成人成才。
他常说,“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具体帮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
言犹在耳。
大爱无声,师德千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宣传部 欧阳桂莲)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