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自由电子辐射微纳光学
报告人:林晓研究员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报告时间:2022年11年07日 09:30-11:0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ID:431-513-674
报告摘要:自由电子辐射拥有悠久研究历史和诱人应用前景。早在上世纪就有三位原苏联科研家因实验发现带电粒子匀速运动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和揭示其辐射机理而获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据此设计的切伦科夫探测器在高能粒子探测中广泛应用,在许多基本粒子(反质子、J /ψ粒子、中微子振荡等)发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至少为4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工作的发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然而,由于粒子-光-物质三者之间作用极弱,传统自由电子辐射设计的粒子探测器、辐射光源等普遍面临一个共性科学难题:体积庞大,如位于日本岐阜的水中切伦科夫粒子探测器。这使得传统粒子探测器/辐射源等难以集成,难以进入太空且对工作环境要求苛刻,极大限制了其应用场景。因此,参照电脑发展历程,将粒子探测器/辐射源等小型化、芯片化,利用人工结构光学材料增强粒子-光-物质相互作用,设计体积小、工作频段宽、灵敏度高、辐射强度高的下一代小型化甚至片上自由电子辐射器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此次报告拟围绕此关键科学问题,简要介绍报告人在研发微纳切伦科夫探测器/辐射光源上的思考和阶段性成果,以及与切伦科夫辐射密切相关的反常逆多普勒效应。
报告人简介: 林晓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首届国家海外优青项目获得者,竺可桢学院双专副院长,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跑团成员。主要从事自由电子辐射微纳光学,致力于该领域新现象、新机理、新方法和应用基础研究。2021年度因“人工电磁材料中逆切伦科夫辐射的发现及机理”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近期主要学术贡献为揭示渡越辐射共振可产生界面切伦科夫辐射的新机理,完全不同于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体切伦科夫辐射机理,被Nature Photonics亮点报道,入选Journal of Optics期刊Emerging Leaders 2021,荣获2021年度国际电磁学研讨会青年科学家奖;发现反常逆多普勒现象,颠覆了均匀正折射率系统中无逆多普勒频移的传统认知,成果入选Nature Physics 2005-2020年Optics领域最受欢迎论文,被维基百科收录。谷歌学术引用3888次,H-index 31。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PRL、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四十余篇高影响力论文;系列成果被EurekAlert!、Phys.org等几十家权威媒体广泛报道。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