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软凝聚态物理及交叉研究中心的丁泓铭-马余强课题组在DNA纳米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最新研究成果以“DNA Nanostructure-Programmed Like-Charge Attraction at the Cell-Membrane Interface”为题发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 [IF:11.23,每年仅发表不到200篇](DOI:10.1021/acscentsci.8b00383)。该工作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的樊春海研究员合作,通过结合理论模拟与实验,揭示了DNA纳米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普适规律。丁泓铭副教授是论文的第一作者,马余强教授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首先合成了棱长为20 bp的正四面体DNA纳米结构(TDN-20)。细胞实验表明,TDN-20可以通过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高效地进入癌细胞中。接着通过计算机模拟,我们发现,TDN-20往往采用角攻击的方式接触细胞膜,同时在进入细胞过程中倾向于选择负电性较低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与带负电的球形纳米粒子(无法进行角攻击)相比,TDN-20的摄取效率是它的2倍以上。此外,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角攻击和区域选择性在DNA纳米结构与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普适性,即无论DNA纳米结构的尺寸和形状如何改变,这两种方式都普遍存在(图1A-D)。不过由于形状的改变,DNA纳米结构的角攻击能力有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细胞摄取效率(图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