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洪科研成就

邱大洪科研成就科研综述邱大洪主要从事海岸工程、港口工程和近海工程中的应用基础和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工作

在波浪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对浅水区椭圆余弦波理论的工程应用,不规则海浪和椭余波对常见海工结构作用力的实用计算法,波浪在海床中的渗流与海工结构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

从50年代末起,参加过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研究和施工

进行混凝土海上采油平台的可行性研究,任五高校联合设计组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

进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管桩式新型码头研究,所提出的双排管桩新结构在连云港建成试验工程段

 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参加过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研究和施工

进行混凝土海上采油平台的可行性研究,任五高校联合设计组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

进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管桩式新型码头研究,所提出的双排管桩新结构在连云港建成试验工程段

 1971年,在塘沽参加工程实践期间,参与了海五井沉浮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工作,并着力于研究风、浪、冰等多种载荷对海工建筑物的作用,提出了设计中可采用的科学方法

 1973年,担任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原油输出港大连新港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他主持码头造型、总体和结构设计,并任施工现场的设计代表

这项工程的设计和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状和全国70年代优秀设计金奖

1983年,为开发中国南海北部湾的石油资源,担任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组成的联合设计组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开展混凝土钻、采、储、运可重复使用的多用平台可行性研究

他成功地主持、组织了139名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14项专题试验研究,编制了17项专用计算机程序,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完成了扩充设计,主编了6册可行性研究报告

他们提出的钢筋混凝土多用平台结构,在国家教委科技司组织的鉴定认为,属于国内首创

这项成果1986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邱大洪还先后参加了秦皇岛油港、海军浮码头、连云港集装箱码头、深圳赤湾港集装箱和散粮码头、海南岛油码头、广东珠江崖门出海航道工程、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造地工程、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口治理工程、海南省洋浦港、国防科工委“019工程”等工程的模型试验、设计、科技咨询和顾问工作,他对这些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咨询

 理论贡献邱大洪始终坚持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在浅海波浪和波浪力等主要研究领域内开展了一系列有创造性的工作

在理论研究中,既重视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又重视理论的工程应用和方法的实用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海岸工程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加符合实际的科学依据

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1.在浅水区非线性波浪的研究中,论证了在中国海岸工程设计实践中所取的设计波浪标准,在浅水区大多数是属于椭圆余弦波的适用范围

为此,他主持研制了在实验室水槽内产生椭圆余弦波、孤立波的造波软件,对其波形、水质点运动速度、加速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理论上论证了前人提出的将椭圆函数描述的浅水区非线性波近似地用线性波的组合来逼近的可行性

他用这方法研究了波浪与墩、墩群、直墙等常见的海岸工程理论,并通过在水槽内进行的实验得到验证

他据此编制了计算软件和工程应用的计算用表

这些成果在学科上和工程应用上都有较大价值,被列入交通部设计规范

2.在不规则海浪统计特性研究中,将对海浪波面极值的统计分析理论应用到对建筑物波浪力过程线极大值的统计分析中,对柱、柱群、墩、墩群等海工建筑物波浪力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到了在工程上简易可行的计算波浪力极大值的方法,对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具有较大价值

在浅水区不规则海浪的研究中,他提出了用一系列随机的椭圆余弦波来描述非线性不规则海浪的模型,以改进常用的一系列随机的余弦波描述的线性的海浪模型,并研制了在实验室水槽内产生这种不规则海浪的造波软件

3.关于波浪引起海床内的渗流与海工建筑物相互作用,邱大洪系统地对墩柱、平台、直墙、海底埋设管线等一系列海工结构上的波浪渗流力及其周围的波浪渗流场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得到了解析解和数值解

研究工作的特点是可考虑孔隙水及土壤骨架的可压缩性,浅水区椭圆余弦波的作用,粗颗粒土体介质内的非线性渗流等各种特殊情况,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较高评价

4.对近海海域潮、波、波流共同作用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解决近海水域污染问题

为了分析波浪作用下污染物扩散的基本特征,邱大洪首先成功开发了波浪定点破碎的造波软件、基于PIV和LIF的速度场和浓度场同步量测系统,获得了波、波流作用下速度场、浓度场的时空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对波浪、特别是破碎波浪以及波流相互作用下的流场结构进行了富有突破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初步揭示了波浪破碎的能量耗损规律,以及波流场中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波浪破碎的能量耗损等理论模型,建立了波浪增减水、波生流、海岸低频波浪的数值模型和波流作用下污染物扩散输移的数值模型

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渤海湾的水质预报,为污染应急处置、环境敏感区的分析保护、水环境影响评价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了近海环境模拟与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实际排污工程设计、海域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和综合防治等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和更可靠的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术论著据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官网2015年12月15日显示:邱大洪自1981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近130篇,其中在国外学术会议上发表30篇,国内学术期刊91篇

发表多部著作,与侯穆堂合作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港口工程专业高校通用教材《港及港工建筑物》,该书在高教界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工程设计界也把它当做主要的参考书,主编了通用教材《工程水文》,编著了研究生教材《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并与他人合编了《波浪渗流力学》

 Dahong Qiu,The Maximun Total Wave Forces on Pile Group,Procof Coastal Strcture,1983,83.邱大洪,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D.H.Qiu,Y.X.Wang,The Nonlinear Wave Force on Large Cylinder,Proc,of 5th Intern.Symp.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Tokyo,Japan,1986 (O.MAE):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8(4).邱大洪,王永学,不规则波作用下圆柱墩群上的波浪力,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10 (6);(英文版)1989,8(3).邱大洪,浅水区孤立墩上的非线性波浪力,水利学报,1989,4.D.H.Qiu,L.Li,The Uplift Wave Force Acting on a Breakwater Sitting on a RubbleMound Embedded in the Seabed,Proc.of 8th Intern.Conf.on OMAE,Hague,The Netherland,1989.Dahong Qiu,Zhaochen Sun,Nonlinear Wave Action on a Buried Pipeline in Shallow Water,Proc of 8th Intern,Conf on OMAE Hague,The Netherland,1989.D.H.Qiu,Y.X.Yu,B.Xiao,Generation and Horizontal Particle Velocity of Nonlinear Shallow Water Waves,Proc.of 1stPacific/Asia Offshore Mechanics Symposium,Seoul,South Korea,1990.Dahong Qiu,Zhaochen Sun,Wave Action on the Bottrn of Multi-Pier,Proc of 9th Intern.Conf.on OMAEHonston,V.SA,1990.D.H.Qiu,H.Y.Pan,Wave Induced Pressure Vnder a Two Dimensional Gravity Structure,Proc.of 9th Intern.Conf.on OMAE.Jpistpm.U.S.A.,1990.邱大洪,浅水区圆柱墩群上的非线性波浪力,海洋工程,1991(1);英文稿发表于Proc of 9th Intern Conf on OMAE ,Stavanger,Norway.Dahong Qiu,Jun Zang,Numerical Analysis of Wave Induced Porous Fluid Pressure on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Arbitrary Shape Resting on Seabed ,Proc of 10th Intern.Comnf on OMAE,Stavanger,Norway,1991.Qiu Dahong,Zhou Yuanheng,Jia Ying,Nonlinear Wave Force on Piergroup in Shallow Water,China Ocean Engineering,1992,6(1)邱大洪,邹志利,直立式防波堤基底波浪渗流压力解析解,水动力研究与进展,1992,3.Qiu Dahong,Wang Hong,Zang Jun,Nonlinear Wave Induced Seepage Force on Cylinder in Shallow Water,Proc of Isope’93,1993.Qiu Dahong,Zang Jun,Wave Force Action on a Pier Sitting on Deformable Seabed,J of Hydrodynamics,Ser B,1993,5(1).邱大洪,孙昭晨,关于波浪在多孔介质内的渗流对结构作用的研究,水动力研究与进展, Ser B,1993,5(1)Qiu Dahong,Wang Yongxue,Wang Lisheng,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ve Motion Coupled with Porous Flow inside a Submerged Permeable Breakwater,Proc of Asi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1994邱大洪,陈键,抛石基床上圆柱墩底部的波浪浮托力,海洋学报,1994,16(1)Qiu Dahong,Zang Jun,Jia Ying,Action of Cnoidal Waves on Vertical Walls,China Ocean Engineering,1996,10(2).Qiu Dahong,Wang Qilong,The Irregular Wave Induced Seepage Force on the Bottom of a Circular Cylinder,J of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1997,7(1).邱大洪,杨钢,不规则波在抛石基床中的渗流对墩柱的作用,海洋学报,1997,19(3)林建国,邱大洪,一阶非线性项,四阶色散项的Boussinesq类方程,力学学报,1998,30(5):9林建国,邱大洪,二阶非线性与色散性的Boussinesq类方程,中国科学,1998,28(6):12邱大洪,王永学,Developing Tendency of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in the 21st Century,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中文版)2000,10(10)Xun Hequan,Qiu Dahong,Shen Yongming,Wang Yongxue,Wave Measurement Based on Light Refraction,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4,23(2).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