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达人物经历1936年,生于东莞,并在东莞就读小学
中学毕业时,正逢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实业兴国的浪潮中,李衍达立志要去工业发达的北方上大学
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大三时进入新组建的自动控制系学习

1958年,李衍达成为电子学教研组助教,辅导同年级学生课程
并且参加了当时全国第一台数控机床的研发工作
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留校任助教

1978年,李衍达被选为中国首批赴美访问学者,从1978年到198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师从奥本海默教授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兼修微型计算机
1981年,李衍达回清华大学任教,先在电子学组工作,后进入模式识别教研组
回国后,李衍达在IEEE Trans发表的论文成为清华1978年后评出的第一篇优秀学术论文
此后,一直致力于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及这些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1985年,晋升为教授 1986年,受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1年,李衍达与常迵教授合著《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1994年,担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
1994年,李衍达率先在清华大学建立网络信息研究组,并将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方法应用于网络控制和网络信息检索
1996年,李衍达创建清华生物信息学研究所,任首任所长
2002年,研究所发展成为中国首家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部分并入清华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
2012年1月7日,李衍达向东莞档案馆捐献个人档案,副市长吴道闻出席捐赠仪式
2013年6月9日,出席王守觉院士创新创业之路座谈研讨会暨六十四周年成就回顾活动
2013年11月30日,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大型数据发展战略研究”主题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2015年9月10日,出席清华大学2015年教师节庆祝大会,并荣获2015年度“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李衍达发言表示:学校在教育与教学改革,体制与机制的革新,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规划,在这种形势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将课堂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