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鸿福科研成就

殷鸿福科研成就科研综述殷鸿福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

发表中国首部生态地层学专著

他提出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生物成矿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中国生物地质学学科体系

他发表化石描述论著近300种,图版80多幅

殷鸿福系统总结中国及东亚的三叠系,首次提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新定义、界线事件的火山成因说等,确立中国浙江长兴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 

创新定点殷鸿福主持和参加过的几十个地质工作项目中,最重要的是“地球历史上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金钉子”——浙江长兴煤山就是其中之一

全球曾有13条剖面专门研究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而“金钉子”最后“花落中国”,殷鸿福做了大量工作

1978年,殷鸿福开始着手研究确定更科学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划分标志

1986年,殷鸿福提出,将浙江长兴槐坎发现的“牙形石化石”作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以此确定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分界线

当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二叠纪—三叠纪国际学术会议上,殷鸿福提出了确定界线的新标准

新旧标准的选择引起了巨大反响

几年后,界线工作组的其他科学家纷纷转而支持殷鸿福的新标准

1996年,“金钉子”海相选址基本定性,中、美、俄、德等九个委员联名推荐中国浙江长兴煤山

2001年2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认,将浙江煤山树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 

2001年,经过国际学术组织三轮投票,国际地学界正式将这颗“金钉子”定址浙江省长兴县,这是地质历史上分量最重的“金钉子”之一,被称作中国地学界“可载入史册”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该项成果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煤山成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唯一候选层型剖面,殷鸿福的观点也被国际主流学界认可,并奠定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由此开拓了中国古-中生代转折和生物大灭绝的研究,推动该研究成为一个地学热点领域

古生物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门传统古老学科,殷鸿福先后倡导和开创了古生物地理学、生态地层学、生物成矿学、生物地质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提出了完整的地球生物学的新学科体系 

开拓新域殷鸿福于1982年最早向中国国内介绍用古生物地理论证微板块和地体的活动,组织中国地史时期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并于1988年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地理学》专著,论证了中国各时代的古生物地理区划,为中国板块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94年《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英文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末,殷鸿福首先将地质微生物活动与矿床学结合起来,主持了微生物成矿的研究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提出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1982年开始开展了生物地质学方面的研究

1994年,他发表《生物地质学》一文,明确提出要“走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学科交义的道路”,以地球环境与生物的协同演化为主攻方向

同一时期,国际上兴起了地球生物学,把它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部分、是由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结合形成的新学科

它与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一起构成了研究地球系统三大物质运动(生命、物理和化学)的学科体系

殷鸿福的研究工作与国际接近同步

2008年,生物地质学研究项目启动26年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领团队继续发展新兴的地球生物学,提出了地球生物学初步的学科体系

由于他在生物地质学和地球生物学方面的先导工作,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2005—2006年组织了两期“生物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的双清论坛

他的团队相继入选基金委“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殷鸿福巳完成了中科院地学部委托的“地球生物学”研究项目,进一步将进行“深部地下生物圈”和“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继续发展新兴的地球生物学

目标是发展具中国特色的地球生物学,依据中国占优势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以及新兴的地质微生物学,形成在国际上有创新特点的地球生物学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系 

论文著作截至2018年12月,殷鸿福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40篇,代表作有《生物地质学》、《地质演化突变观》、《中国古生物地理学》和《扬子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  

成果奖励2000年,殷鸿福主编的专著《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8年,殷鸿福主持的生物地质学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