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人物经历

石耀霖人物经历1944年2月10日(民国三十三年),石耀霖出生于广西桂林市

20世纪50年代初,石耀霖来到北京,先在福绥镜小学上学后,1955年进入北京四中学习,1961年高中毕业并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

据《四中校友》报和科大的校友回忆,他在中学、大学均是班上年纪最小、学习成绩排第一的学生

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因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暂未分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术期刊全部停刊的状况下,他和伙伴们一起创办了《地震战线》杂志,并请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了刊头,这一刊物后来演变为今天的《地震》,刊名仍然沿用了郭沫若的题字

1968年至1978年,在地质矿产部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10年

1978年恢复高考和招收研究生,石耀霖考上了北京大学地质系王仁的研究生

他是文革后首届研究生

1980年考上公派留学生,于1986年获得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88年,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做博士后

1988年3月,海外留学8年的石耀霖结束了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博士学习和博士后研究工作,举家回国,带领一些研究生开始地球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

当时,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不容易获得经费支持,加之难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研究,石耀霖地球动力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举步维艰

1989年,石耀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第一笔资助,获得资助的课题是“青藏高原动力学和热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

在这笔经费的资助下,石耀霖对青藏高原热演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藏南热壳冷幔和藏北冷壳热幔的新见解

从这个项目开始,石耀霖在国内的科研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2001年,石耀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SARS危机不期而至

石耀霖促使“SARS流行病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概率模型及应用”课题提出,并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金资助

他把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一种思想方法,即把流体力学中宏观偏微分方程和微观分子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SARS的传染病学研究,成功建立了SARS传播概率模型,通过大量的计算,不是简单地对未来发病人数作一个预报,而是了解发展趋势的平均、最佳、最坏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以及计算不同时段对疫情不同力度控制会如何影响疫情的发展

在国际刊物正式发表SARS传染病模型20天后,石耀霖也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

石耀霖称:“我们的模型还可以预测谣言的传播速度,但我们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他主要还是把该模型用于地球科学研究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