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人才培养计划

朴世龙人才培养学生培养1、在读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博士后:崔江鹏(2018年1月进站)、邓颖(2019年4月进站)、雷羚洁(2019年7月进站)、何明珠(2020年1月进站)、孟凡栋(2020年1月进站)、郎伟光(2020年1月进站)、燕玉超(2020年7月进站)博士生:何悦(2016级,直博)、连旭(2016级,直博)、黄玲(2017级,普博)、洪松柏(2016级,硕转博)、李湘怡(2017级,硕转博)、汤舒畅(2019级,直博)、王锴(2018级,硕转博)、高蒙迪(2018级,硕转博)硕士生:王嘉伟(2019级)、徐浩(2020级) 2、出站博士后入站年份姓名论文题目毕业去向2010年杨艳塞罕坝地区主要树种树干呼吸速率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2012年孙振中林龄及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物养分重吸收的影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2年付永硕北半球植被物候对气变化的响应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2014年刘永稳CMIP5模型模拟21世纪陆地碳通量对气候年际波动敏感性的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朱再春地球变绿及其驱动因子——近三十年全球变化对陆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7年王钊齐未来全球升温1.5度和2度情景下中国草地总初级生产力和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青海大学2017年闫涛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对氮添加的响应兰州大学 3、毕业博士研究生年级姓名论文题目毕业去向2008年彭书时东亚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后(现北京大学研究员)2010年丛楠近三十年气候变化对北半球植被春季物候的影响——基于遥感数据的分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0年王旭辉中国水稻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ORCHIDEE-crop模型的开发,校准和应用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后(现北京大学研究员)2011年殷国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固碳潜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2011年曾振中过去30年全球植被变化对气候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馈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2011年张新平近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时空变化研究北京大学2012年赵红芳欧洲温带树种的展叶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2012年赵闯全球气候变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基于多方法的整合分析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后2013年杨卉基于Budyko理论和地表过程模型的全球径流变化分析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后2014年黄萌田过去3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武东海陆地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康奈尔大学博士后2015年刘强北半球植被秋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安特卫普大学博士后 4、毕业硕士研究生年级姓名论文题目毕业去向2007年孙进瑜1982-2006年全球植被生长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关系咨询工作2009年梁爽中国草地植被生长和主要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2012年赵淼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物候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公务员2013年张原基于flux站点数据的中国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格局研究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2013年谭建光不同季节昼夜增温对北半球植被生长的影响恒丰银行2014年孙岩未来不同情景下全球陆地自然与农业生态系统磷需求的估算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2015年刘卓近30年北半球大气CO2浓度曲线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微软中国有限公司2015年要伊桐基于通量观测和林龄对全球森林碳平衡的估算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2017年刘桢氮添加对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5、毕业本科生年级姓名论文题目毕业去向2006年王旭辉过去25年欧亚大陆植被生长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北京大学博士2007年崔梦頔1982-2006年间青藏高原植被活跃生长季开始日期的时空变化布朗大学硕士2008年徐湘涛1982-2009北半球中高纬极端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响应普林斯顿大学硕士2009年彭丽青过去30年东北玉米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普林斯顿大学硕士2009年张原基于GIMMS/AVHRR,SPOT和MODIS NDVI数据的东南亚植被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分析北京大学硕士2012年洪松柏中国北方植树造林对土壤pH的影响北京大学硕士 培养成果据2022年9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官网显示,朴世龙所指导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自然》、 3篇《自然气候变迁(Nature Climate Change)》、1篇《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1篇《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3篇《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1篇《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6篇《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2篇《走近科学(Science Advances)》、3篇《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论文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