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仪科研成就

郑守仪科研成就科研综述研究中国海的浮游有孔虫二十世纪60年代,郑守仪与郑执中教授合作研究中国海的浮游有孔虫,填补了中国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她重点进行底栖有孔虫研究,在分类研究中,特别着重于观察虫体内部形态结构,使中国的现代有孔虫分类在高起点上后来居上,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截至2009年8月,已详尽描记了150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现代种类1/4,其中包括1新科、1新亚科、24新属、290新种,亲自绘制了8000余幅有孔虫形态图,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生态特征和多项有孔虫参数的分布规律,为海洋生态学、生物地层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她建立的隔编织虫Septotextularia新属,纠正了前人近百年的误识

 1958年,国家科委组织大规模的海洋普查,郑守仪的任务是搞清中国各海区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区系、生态分布等

 开创有孔虫模型研发项目为了使有孔虫海洋原生动物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研教具、科普展品和旅游工艺品,郑守仪凭借对有孔虫形态,开创了中国国内外罕见的有孔虫模型研发项目,已亲手制作了大量形态逼真的有孔虫属种放大模型(其模具已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作为环境参数为了使微小的有孔虫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研、科普教具,开创了有专利权的有孔虫属种宏观模型制作项目

学术论文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郑守仪先后出席了在法国、瑞士、香港、德国和日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宣读了《东海浮游有孔虫组合的分布》、《东海胶结有孔虫的分布》、《渤、黄、东海有孔虫组合的分布》、《南海北部胶结有孔虫的分布》和《黄海和渤海的胶结有孔虫》等有孔虫研究论文

其中的两篇分别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均为第一作者)

 截至2006年,郑守仪先后完成5篇共计5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I、II》(1978年、1979年)、《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第四纪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险讨》(1978年)、《东海底栖有孔虫区系的初步分析》(1979年)、《中沙群岛的现代戏有孔虫I》(1980年)

 截至2015年3月,郑守仪发表论文《动物志:胶结有孔虫》等20余篇,出版专著2部,计320余万字

 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09年6月,郑守仪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