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人物经历王德民

王德民人物经历王德民1937年2月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一个中瑞混血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是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母亲是中央外贸学院教师

他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就用英文教他识字、绘画,他喜欢一个人躲在屋里看书 

由于在家里母亲主要就教他用英语交流,小时候的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几乎不识汉字;从四年级起,小王德民上了以中文教授课程的小学,克服不识汉字的困难之后,中学时他成绩优异 

1955年,王德民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考入了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在石油学院的5年中,他门门功课都是5分,是校运动队的主力队员,又是全校3名模范学生之一,1960年即将毕业时,学校还有意将他留校   

1960年,王德民主动请缨去大庆油田工作,被分配到采油地质室测压组,参加了松辽石油会战;他发现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没有考虑井与井之间的干扰,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续误差会越来越大

王德民立志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分析解释方法,自学俄语研究数学推导方面的苏联资料,废寝忘食、连续奋战100多天,在1961年2月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实际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命名为“松辽法”   

1963年,由于初出茅庐便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王德民被评为油田的科研标兵,并由技术员破格提升为工程师;同年年底,他被调到采油工艺研究所,负责主持油井分层测试技术的攻关

王德民和技术人员一道深入油田第一线,决定改用很细的钢丝代替钢丝绳往井筒里下测试仪器,经过两年多反复试验,他们先后研究出多油层试油和油水井分层测试等一整套工艺,填补了中国下有封隔器的油井无法进行分层测试的空白   

1970年初,针对大庆油田出现的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问题,王德民带领同事们连续攻关一年多,历经上千次的试验,成功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偏心配水器;这套偏心配水工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大庆油田进入中含水开采期(原油含水量超过20%)以后,他和全所人员共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王德民调到大庆石油管理局担任副总工程师,也不再搞单项研究了,而是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行整体攻关;他从分析中发现整个油田地下油层压力过大,继续强化注水可能造成大面积水淹,提出了由自喷采油逐步转为机械采油的开采方式,组织了有3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项目,提出并组织研究成功了对薄油层的限流法压裂工艺

1983年,王德民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86年,王德民成为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在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超过80%)期后,带领1000余名技术人员对8个系统工程的两百多个科研课题进行攻关,其中用聚合物驱油的方法三次采油,已取得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明显效果 

1991年,王德民离开总工程师岗位,以副局长的身份集中精力负责油田科技工作和三次采油技术;他与有关院校联合探讨,经过现场试验改进了设备及流程,用实践使国际上也很难应用的化学驱三次采油方法在大庆油田进入大面积工业化运用阶段,仅1996年一年,以聚合物驱油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就为大庆油田增加了五六百万吨的产量 

从2000年起,王德民不再担任大庆油田公司的主要领导,但他依然是公司的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在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基础上,组织研究开发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经过8个现场试验可使驱油率增加50%;他致力研究的泡沫复合驱、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工艺已投入应用性试验;他还在研究“凝合剂弹性增加洗油效率”等课题,并考虑“改进活性剂加碱工艺”,以研究出一整套适合化学驱油的采油工艺  

2007年3月,王德民以石油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访谈 

2009年,王德民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6年4月,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同年11月,中国石油学会《Petroleum Research》创刊,作为院士参加了第一届委员会 

2017年5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举行的“新一代油气开发技术”研讨会上,披露了“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工艺成功实现四次采油的成果 ,这一技术在油田采油一厂萨中开发区南一区中西部水驱试验区先后开展了17口井的先期研究与试验,截至2017年6月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 

2018年1月,参与完成的“三元复合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