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红科研成就

唐长红科研成就科研综述唐长红先后参加了“飞豹”飞机、运七— 200A 、MPC—75、AE—100等型号飞机的研制和重大预研课题研究

担任JH7A飞机总设计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飞机项目总设计师

 1988年,重点型号飞机装上飞控系统,在做地面试验时,平尾出现剧烈抖振,一时难以解决

参加排故的唐长红深感焦虑,为了解决这一飞机设计中的难题,唐长红与辅导老师一起倾心进行飞机伺服气动弹性稳定性研究,最后采用加装“陷幅滤波器”的办法,消除了平尾振动的科研试飞难题,此后,唐长红在中国国内无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于飞机设计阶段就证明了伺服颤振对飞机存在的潜在危险,制定了地面试验匹配方案,并陆续攻克了飞机振动、垂尾和方向舵颤振等试验和试飞中的难题,此外,唐长红还组织实施了全机整体结构应力求解分析

20世纪末,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上级决策研制新装备,新“飞豹”飞机位列其中,刚刚四十岁出头的唐长红被任命为该型号的总设计师,唐长红和他的总师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打破常规,率先在设计手段上取得突破,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飞机设计软件进行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

2000年9月26日,唐长红和他的技术团队首次运用最新版的CATIA V5软件,设计出中国国内第一架全机电子样机,在中国国内第一次实现了飞机研制三维设计和电子预装配,从传统设计一步跨越到国际水平,在唐长红的带领下,一飞院正围绕型号研制,全力推动三维标注、关联设计、协同研制等相关技术,建立了各专业高度并行的设计系统,进一步加快了飞机设计迭代周期,有效提高了研制效率和工程运作能力,实现了飞机设计模式的创新,引领了航空工业飞机设计的技术革命

在新机研制中,唐长红力排众议采用35项新材料和新工艺,并提出以动载荷为目标的全复合材料平尾设计方案,取消传统防颤振翼尖配重,利用复材结构各向异性特点,解决了颤振与平尾疲劳裂纹问题;提出以骨架为基础的内定位快速装配技术,主持设计攻关,简化了工装,提高了外形精度,使机翼装配能力大幅提升,为避免传统燃油系统设计仅考虑冲击过渡过程和静态性能匹配,而易导致飞机燃油系统存在“地面不振高空振,启动不振稳定振”的现象、进而危及飞机安全等问题,在新“飞豹”电机改进设计中,唐长红从控制理论出发,建立了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动态分析程序,推导建立了燃油系统射流液面控制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核心设备输油控制活门进行了改进,成功解决了燃油系统高载振动问题,唐长红还带领团队不仅开发出功能强大的强度试验实时监控系统,而且在中国国内首次开展了强度自动化平台建设,该平台的投入使用,使得一飞院强度计算效率和精度获得大幅提高

 科技获奖获奖项目名称奖项名称获奖年份XX飞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0年高空模拟舱系统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XX飞机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2009年XX武器系统试飞技术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年飞机全机数字样机设计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年XX自动飞行控制系统(622)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996年 学术著作出版日期名称作者出版社2009年《战略轰炸机发展回顾与展望》唐长红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年《民用客机发展演变》唐长红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年《三维空间张量分析的矩阵方法》唐长红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年《大型运输机空气动力学》唐长红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年04月《美国远程战略轰炸机发展道路分析》唐长红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年《××××运输机材料分析与应用》唐长红航空工业出版社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