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隐居穷谷

吴澄隐居穷谷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攻陷江西,抚州沦为元人统治区

乐安县丞黄西卿是一位忠义之士,他不愿降元做官,便携带全家避入深山穷谷,甘心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他素慕吴澄讲学之名,特意邀请吴澄前去教授其子

吴澄出于对这位县丞的敬仰,欣然应邀前往

于是在山中授徒讲学,潜心著述,与黄西卿相处甚得

至元十四年(1277年),江西战乱频仍

吴澄侍奉父母双亲到处避难,很少有安居之日

后来,幸得乡贡进士郑松热情相迎,于是一道隐居布水谷

每日以论学为事,可谓优游年岁,自得其乐

布水谷位于乐安之高山,上有田有池,群山外环,内有一道溪流直通悬崖飞瀑而出,其景致十分壮观

谷中吴郑两人所居草庐,后人称为古隐观

吴澄身居布水谷,虽箪食瓢饮

艰苦备尝,但他一力纂次诸经,一日不曾懈怠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他注释了《孝经》章句,校订了《易》《书》《诗》《春秋》,修正了《仪礼》《小戴礼记》《大戴礼记》等,对儒学经典的整理和流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就诸书分别予以简述,以便知其大概

《易》据《汉书·艺文志》载:《易》12篇,即包括经二传十

自从魏晋诸儒分象象文言入经、而《易》非古,注疏传诵者苟且因循以至于宋

宋代名儒吕祖谦通过精心考证,将《易》恢复其旧

而后朱熹沿用吕本,但对于书中文字阙衍谬误,没有来得及全面订正

吴澄有鉴于此,特重加修订

他采用吕祖谦古易本经文,每卦先列卦变主交,每交先列变交,次列象占

十翼也各分章数,其训解各附句下,音释考证于经则附于每卦之末,于传则附于每章之末

《尚书》宋儒多疑古文《尚书》为伪书,从吴澄开始,专主今文《尚书》

吴澄以今文《尚书》25篇自成卷帙,以区别于古文《尚书》;又将原书各篇开头的小序合并在一起,放在全书后一部分;至于孔安国的一篇序文,也附录书末

此书虽专门阐释《尚书》今文,但大多合于古义,实为其可取之处

《诗经》自汉代以来,学者解说《诗经》,全都以《诗序》为本

尤其是毛公将《诗序》分置于各篇开头,使后世读者往往局限于只从序中去探索诗之大旨

对此,宋儒颇以为非,朱熹深斥其失而索性去掉序文

吴澄按照朱子所定,删掉各篇开头之序,以避免其混淆于《诗经》正文,使读者便于以诗求诗,而不为序文所惑

至于诗篇次第,吴澄也酌情加以调整,使其编排更为合理

《春秋》吴澄认为,汉儒对于《春秋》三传,专门守残护缺,不能贯穿异同而有所去取;唐代啖助、赵匡、陆淳三位学者始能信经驳传,多得其本义,但仍有若干失当之处

为此,吴澄将《春秋》再加审订,编为七纲八十一目,解说以左氏为主,兼采诸家传注,而参之以己见,旨在使读者知道《春秋》史笔有一定之法,相信经文无不通之例,从而避免望文生义,误解圣贤之言

《仪礼》吴澄深惜《仪礼》17篇尚不完备,于是从《礼记》《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以及郑玄《三礼注》等广泛摄拾,编成《仪礼逸经》8篇,即投壶礼、奔丧礼、公冠礼、诸侯迁庙礼、诸侯衅庙礼、礻帝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

他又从《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中采摭,编成《仪礼传》10篇,即冠仪、婚仪、士相见仪、乡饮酒仪、乡射仪、宴仪、大射仪、聘仪、公食大夫仪、朝事仪

此书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之例,按照古人行礼之节次编纂经传文字,其条理显得较为缜密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