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漫游讲学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冬,吴澄因父亲身染重病,只得告别友人郑松,离开布水谷,侍奉父亲返回崇仁老家
次年五月,其父不幸病逝
吴澄哀毁骨立,竭其全力为父亲办理丧事,以尽孝子之道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钜夫任江南行台侍御史,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四处访求遗贤,凡发现德行高尚、才艺杰出的人,便由当地驿站立即派人护送入京拜见忽必烈,以听候封赏
这一年冬天,程钜夫不辞辛苦,专程赶到抚州,命郡县官吏亲往慰问吴澄,并想方设法强求他出来做官
当郡县官吏来到吴家的时候,吴澄再三声称母亲年老,无人奉养,以此作为理由坚决推辞
最后,程钜夫亲自前来看望他,经过一番问寒问暖、叙旧谈心之后,又十分恳挚地对吴澄说:“诚不肯为朝廷出,中原山川之胜可无一览乎?”吴澄看到这位老学友一片诚心,实在推却不过,只好答应与之同行,权作一次北上漫游
他将此事禀告母亲游夫人,征得老人家同意,随即整治行装,与程钜夫一道,于十一月向建昌路(今江西南城)出发
次年春天,吴澄到达燕京(今北京市),与一班名士频繁交往,彼此谈经论学,相互切磋,倒也不虚此行
程钜夫一拢京都,忙着把自己所荐贤士的名册向忽必烈上报复命
他原本答应吴澄,不将其列入推荐之列;但经过反复思考,总觉得人才难得,实在不忍心遗弃贤能之士
于是竟违背自己的诺言,特别把吴澄向忽必烈作了推荐
吴澄很快知道了此事,仍以母亲年迈体衰为由,极力推辞
随后收拾行李,决定独自南归
朝中公卿大夫素闻吴澄之贤,纷纷出面挽留,但吴澄执意离京
众人无可奈何,便相率为吴澄饯行,席间赋诗送别,依依难舍
故宋宗室赵孟頫(当时召为兵部郎中)还手书朱熹与刘子晕所和诗三章,送给吴澄以作留念
目睹当时这种送别场面,无不令人为之感叹
十二月,吴澄抵达崇仁故里
在沿途舟中,他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感兴诗》25首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初春,宜黄(今江西宜黄县)吴东子修建了一座义塾,匾上题名曰“明新堂”,专为乡里子弟提供读书之便
他特地奉书聘请吴澄前往授徒讲学,吴澄欣然应允
留寓塾中数月,吴澄不分朝夕,讲学不倦;远近学子登门受教,络绎不绝
同年秋,程钜夫上疏朝廷说:“吴澄不愿仕,而所考《易》《书》《诗》《春秋》《仪礼》《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俱有成书,于世有益,宜取置国子监,令诸生经习,次第传之天下
”朝廷采纳了程矩夫的意见,于是移命江西行省派遣官员前往吴澄家中誊写进呈,并下令地方政府对吴澄随时给予优礼厚遇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八月,吴澄出游龙兴西山(位于今江西南昌市郊)
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司经历官郝文得知这一消息,特地迎请吴澄入城,留居郡学讲授《易经》
郝文本人询阿《易经》疑难数十条,吴澄一一作答,其言深入浅出,透辟明晰,使郝文和在座学者大为叹服
两人对答之辞,由官吏从头至尾记录下来,题名曰《原理》,让四方学者传抄研习
当时,南北土友前来问学者颇多
清河人元明善身任江西省椽,向以文学自负,经常屈其同座
这次听说吴澄来到郡学,他也不甘寂寞,专捡有关《春秋》大义的数十条疑难问题请吴澄解说
吴澄不假思索,而对答如流,句句皆为领会至深之语
元明善听了,有如醍醐灌顶,对《春秋》义理领悟了很多,但尚存些须疑点
吴澄因材施教,便指导他研读《程氏遗书》和朱熹《近思录》
元明善过去曾几次读过这两种书,但直到现在经吴澄点拨,才知反复玩味而有所得
一天,他当面感谢吴澄说:“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
先生之学,程、朱之学也,请执弟子礼终身!”随后,城中士友及诸生纷纷请求由吴澄主讲郡学,吴澄便为大家专题讲授“修己以敬”章,滔滔万余言,听众成百上千,多所感发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