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穷究五经吴澄到了晚年

吴澄穷究五经吴澄到了晚年,更加专心致志,穷究“五经”

在总结数十年治经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撰写了《五经纂言》,完成了经学史上的一大壮举,实现了他终生研究经学的宏愿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吴澄漫游宜黄(今江西宜黄县),入山留居五峰僧舍,历时六月有余,修成《易纂言》

延祐五年(1318年)春,吴澄除集贤直学士,特升奉议大夫,朝廷当即委派集贤修撰虞集奉诏前往江西迎致

吴澄应召,于五月启程,八月到达仪真(今江苏仪征县),突然疾病发作,不能前行,只得暂时滞留淮南

十一月寓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修成《书纂言》以后返家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朝中元老大臣一致举荐吴澄为当代天下儒士之冠,故有旨超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进阶太中大夫,并委派直省合人刘布囗齐奉敕前去聘召

舍人到了崇仁,代英宗向吴澄殷勤致意,还说:“皇上固知先生年事已高,所以来召者,必欲见先生,宜毋以此为辞!”吴澄拜命即行,于五月抵达京师,六月入翰林院就任

七月,诏令吴澄撰写《金书佛经序》,以资皇室追荐冥福之用

他颇有异议,后因英宗驾崩而止

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朝廷采纳江浙行省左丞赵简的建议,大开经筵进讲

中书平章政事张珪主持讲席,分派吴澄担任经学讲官

三月,吴澄为泰定帝讲述《中庸》“舜其大孝”章以及《资治通鉴》数条

由于他进讲时言温气和,经旨敷畅,颇得古人劝讲之体,因此使泰定帝听后甚为满意

七月,吴澄奉诏纂修《英宗实录》

次年十二月,纂修事毕,吴澄又告病还乡

泰定三年(1326年)

张珪上疏泰定帝,恳请起用吴澄

他说:“翰林学士吴澄,心正而量远,气充而神和,博考于事物之赜而达乎圣贤之蕴,致察于践履之微而极乎神化之妙

正学真传,深造自得,实与末俗盗名欺世者霄壤不同

粤自布衣,一再收召,超擢学士,有识君子不以为过

前当讲明创切,温润完厚,康健聪明,经学之师,当代寡二

虽蒙恩赐存抚,为礼甚优,然合召还,资其学问,良非小补

”于是,泰定帝下诏加授吴澄为资善大夫,仍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但吴澄终究称病未赴

吴澄闲居故里,依然一如既往地精心研究“五经”,继《易纂言》《书纂言》之后,他又陆续修成了《诗纂言》《春秋纂言》《礼记纂言》《易纂言外翼》等书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六月,吴澄不幸感冒得疾,家人延医诊治无效,竟于当月二十五日 与世长辞

噩耗传至朝廷,有旨加赠资德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