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荦经济减免赋税江南地区的重赋问题由来已久
宋荦的前任韩世琦曾说:“财赋之重,惟苏州、松江称最
”宋荦自然了解赋税的征收对国家的重要性,尽心替朝廷征收财赋
但作为地方的父母官,也深知重赋的弊端,因此,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宋荦在保证朝廷需要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一定程度上减轻民众的负担
首先,减轻漕粮数量
宋荦曾多次上奏请豁免漕项,为百姓谋取实惠
康熙帝南巡虽减免了三年的地丁银及杂税,但是对于漕粮未做发落,宋荦随即上书以旧例中漕粮与地丁银一体为由请求蠲免漕粮, 还指出“新旧粮并征实则顾此失彼
民众刚办完新粮更无法补齐旧粮,更加拮据”, 因此,希望康熙帝准许分年带征
在此基础上,宋荦指出涸田耕作的不易,请示朝廷宽缓对荒地起科(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年限
宋荦分析,首先要招徕百姓垦田,才能保证朝廷有粮可收,因此要有长远眼光,把荒地演变成熟地,放宽年限让百姓更有积极性去耕种
既减免民瘼,更增加国家的耕地面积
再者,减轻灾区人丁赋税
宋荦指出:江南地区常年受水灾困扰,一旦发生,百姓就会逃亡,而逃亡人口的赋役会落到现有人丁身上
因此,宋荦在受灾地区尚未恢复时请求将编审人口工作推迟
他指出流“人丁逃窜,既难以追责于临省,又无法征赋于被淹没之地,以致年年拖欠,州县各官虽频遭罢免,导致征税仍无成效
” 请求朝廷免去所缺人丁应该担赋役,如此一来,百姓更加感念朝廷的恩泽,逃亡的人丁也会回归故土
清理财政宋荦对地方财务的清理有自己的见解,巡抚江西时,为避免地方上出现严重的财政亏空,上书题请将粮驿二道的检察权归由督抚,他在奏折中指出:“藩库是一个省钱粮总汇的地方,稽查最为严密
每年奏销(将钱粮征收实数报部奏闻)时只有粮储道和驿盐道,各有专库贮存钱粮,也不归属巡抚盘查范围
因此应当一并归交督抚清厘,肃清侵占挪用乱象,永远杜绝亏空弊端
” 宋荦的建议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得以在地方上实施,随后地方上的盐课、关税的亏空盘查也逐渐交由地方巡抚,加强了对地方财务的监督
丈量土地江南税收常年拖欠,宋荦在巡防中发现,昆山县“因为额赋倍多,地方豪强和贪官得以从中弊混
有的拥有肥田而坐享轻税,有的贫地却往往输纳重赋
轻重失均,因此导致应征赋税年年拖欠
” 因而宋荦认为:“应当按亩丈量核定赋税,以后便以此为定论,该县处此赋额繁重之区,不处理丈量的话势必难兼顾钱谷、刑名、催科
”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宋荦上书请求对昆山的田地进行重新清丈,并且编造清册存案,作为以后赋税征收的依据
不仅如此,宋荦考虑到,昆山地处钱谷催科拮据之所,本地官员进行清丈土地,势必存在勾结,难以推行,因此向朝廷建议由苏州府督粮,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宋荦在土地问题方面,能够把握关键,对症下药,而收获奇效
请停采铜清代货币原料是铜,因此清廷设置“宝泉局”,工部所需铜料到各省采买
后随着制钱需求的不断增加,采取了关差与盐差合并办铜
而在实际的运行中,铜价每斤六分五厘,相比之下关税和盐课数额太少, 户部提出“江南等省各有芦课(对芦田征课的租税)额银,如关税不敷,于芦课银内添补
”就将芦课银与铜政挂钩
宋荦在担任江苏按察使时“以定价不敷”奏请停止在江苏采买铜,列举了江苏采铜的四个不便:“办铜事宜不便”,他指出江南一方面由于江苏地区本身铜产并不多,则所需铜斤只能赴云南等地采买,本身存在困难,需要从其他地方转输;另一方面铜斤的转输中需要支出各个关口的转输盘剥,致使官员在采买的时候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部价不敷赔累不便”,芦课办铜,原是为弥补盐课、内地榷关采买的不足,却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地丁银与铜价比例悬殊造成了办铜日益困难的局面,朝廷所定的收购价远不及地丁银的数额
朝廷对芦田制定了五年一丈量的制度,然芦田大多经常遭到江水的侵淹,赋税仍然必须缴纳,这些赋税便成为百姓的负担,芦课银加重,芦课办铜的比价却没有变化,百姓自然不愿意用芦课办铜
“办完解运便”
朝廷规定,铜斤的解运,每担给水脚银六分五厘,从芦课银中拨款
但是,宋荦发现肩挑小民,负荷货物行不数里索价就有二三分,江苏到京城路途遥远,所规定的脚银完全不够用
除此之外,募集挑夫、雇船装运、以及沿途的关卡盘剥均从脚银中扣除,能够支付给的少之又少
“派买数多不便”
根据宋荦的估算,户部规定的各省的铜额中,江苏所占份额是最高的,由此请求将江苏的的铜斤分摊到产铜的省份,减轻百姓的负担
宋荦的建议得到了康熙的重视,经商议,虽未能停止在江苏采铜,但是提高了朝廷收购铜的价格,芦课办铜价值由原先的每一斤银六钱五分,增三钱五分,共一钱,缓解了江苏铜政面临的尴尬局面,也改善了“肩挑小民”的生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