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费尔普斯献身经济学瑞典皇家科学院昨日宣布,因对“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跨期权衡”进行的深入研究,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中表示,费尔普斯的工作“加深了我们对经济政策长期、短期影响之间关系的理解”,他的贡献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政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费尔普斯现年73岁,他曾经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大学,1971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他还于1981年加入美国科学院,2000年起担任美国经济学协会副会长,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布鲁金斯经济事务委员会资深顾问、美联储学术会议专家、美国财政部和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顾问、《美国经济评论》编委等
费尔普斯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储蓄、公债、税收、代际公平、价格、工资、微观主体行为、资本形成、财政和货币政策
他对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
费尔普斯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法则”,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他也是继蒙代尔(1999年)、斯蒂格里茨(2001年)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殊荣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此前,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授予了37位美国经济学家
费尔普斯1933年夏天出生于伊利诺斯州伊凡斯顿,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期间,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
直到1939年他的父亲才在纽约找到了新工作,其全家搬到了哈德森河上游的一个宁静郊区,费尔普斯也进入了那里的公立中学
1951年毕业后,费尔普斯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大学,1955年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
在大学第一年里,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他第二年开始接触经济学课程
在大学的经济学学习中,费尔普斯逐渐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智
作为刚刚开始入门的初学者,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二者之间的鸿沟,并对二者如何相互沟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兴趣是促使他继续深造攻读经济学的一个直接动力
由于当时的耶鲁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于是费尔普斯选择了耶鲁大学攻读研究生
成名耶鲁在耶鲁大学,费尔普斯与耶鲁名气最大的两个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和托马斯·斯凯林保持了密切接触和交往
二人的杰出智慧和不倦教诲,使费尔普斯受益颇多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一些中欧经济学家也对费尔普斯产生了影响,费尔普斯从他们身上接受了重视预期的“欧洲传统”(在他看来,这一传统始于马歇尔),特别是他们强调了主体预期对于通货膨胀、以及更一般的价格和工资的作用
费尔普斯认为,在他们的思想中已体现了自然失业率的直觉观念
他意识到,这里潜伏着转变宏观经济学方向的因素
可以说,这是费尔普斯日后研究工作的一个萌芽
在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的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费尔普斯1959年6月来到洛杉矶,在兰德公司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但费尔普斯不久就感觉到,对于象他这样准备献身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那里的环境并不适合他
恰在此时,耶鲁大学的考勒斯基金会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术职位,在那里他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思考和研究,同时承担耶鲁大学少量的教学任务
于是他在1960年重返耶鲁
在考勒斯基金的5年半时间,是费尔普斯学术生涯发展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阶段,使他一举成名的关于国民储蓄的“黄金准则”的论文,就是在这段时间早期完成的
这篇著名论文被视为对罗伯特·索洛开创的增长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索洛l956年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费尔普斯则利用这一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分割律,对后世影响极大
在随后几年中,他又对经济增长的黄金准则作了进一步阐述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费尔普斯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经济学家
但出于对其职位安排的不满以及其他一些个人原因,费尔普斯1966年离开耶鲁大学,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翻开他学术生涯新的一页
第二个春天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在整个1960年代后期,费尔普斯是试图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一批年轻经济学家的先锋之一
他最广为人知的学术贡献,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批评和发展
在此期间的研究工作中,费尔普斯还与他的同事们进行了许多相关领域的探索
根据费尔普斯的回忆,在那段属于职业生涯开始起步的几年中,他就象一个不断溢出思想的容器
他当时自己也不知道这种状态能否保持下去以及保持多久
后来的事实表明,伴随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和个人生活的不断干扰,他的学术生涯也随之步入了一个低谷
他感到一边在纽约定居,一边任教于宾夕瓦尼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于是开始试图在纽约寻觅一份合适的职位
在这个过程中,他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
1971年秋天,费尔普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在那里一呆就是8年,这也是他一生中第三次变更工作
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维维安娜·蒙特多,两人1974年举行了婚礼
在个人生活重新安定下来之后,费尔普斯又开始进入了一个学术多产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经济公平问题和劳动市场结构刚性等领域的研究上面
费尔普斯在哥伦比亚大学还与吉勒莫·卡尔沃和约翰·泰勒一道,开始试图在理性预期和非一致性工资制定基础上,对凯恩斯范式进行重建
费尔普斯后来回忆到,当时他与泰勒和卡尔沃的互相影响,对他们每个人都受益非浅,这种状态持续了10年,直到后来二人相继离开
在这段时期里,费尔普斯关于反通货膨胀的一些研究也需要一提,这成为他日后研究方向的一条线索
献身经济学的一生19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早期,费尔普斯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欧洲作访问和研究中度过的
随着人际接触面的扩大和对欧洲经济的亲身体验,他的研究兴趣和重点也发生了阶段性转移
1985-1986年,费尔普斯受邀来到了意大利,先是在罗马,最后去了佛罗伦萨,中间还在巴黎呆过一段时间
在罗马,费尔普斯主要关注了自己以前所不熟悉的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
1990年,费尔普斯把多年积累的对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理解整理成册,出版了《宏观经济思想七流派》一书,这也被视为他学术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总结
1993年9月,费尔普斯回到了纽约
回国后,费尔普斯继续保持着对东欧问题的研究兴趣
同时,他对自己思考很久的一个问题开始着手研究
这一主题涉及对低收入工人的补贴计划,其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工资率和就业率
他对失业微观基础问题的长期研究,对其在失业的背景下提出这个计划起到了很大帮助
1995年,费尔普斯以“献身经济学的一生”为标题撰写了自传
在这本自传中,他为自己列出了未来20年的研究计划:首先,对东欧转型问题的研究将深入下去;其次,他将更关注本国的贫困人口;最后,失业决定问题仍将是他的一大研究主题
同时他还提到了几个可能选择的研究方向,如股票市场或政治领域
正如费尔普斯自己所说,他对这些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研究课题充满期望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