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外交方面综述皮诺切特军政府上台后,宣布智利恢复同西方世界的“传统联系”,实行“拉美民族主义”外交政策,公开宣称智利属于第三世界,是不结盟国家
军政府掌权后,智利立即中断了与古巴的外交关系,苏联、越南民主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等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中止了同智利的外交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没有中断同智利的外交关系,但南斯拉夫同智利的关系从大使级降为领事级,阿尔巴尼亚虽未断交,但却撤走外交人员并将使馆关闭 );阿尔及利亚(1973年) 、墨西哥(1974年) 、伊朗(1980年) 和尼加拉瓜(1985年) 等部分非社会主义国家也中止了同智利的外交关系或关闭了在智利的使馆
国际社会普遍对智利政变反映强烈
部分国家对智利实行外交降格,即调回大使保留代办级关系;更多的国家对政变进行谴责,但大多数国家仍与军政府保持原有关系
至1973年10月上旬,与智利建有外交关系的80个国家中,有38个表示承认智利军政府并与之保持外交关系,与军政府断交的有11个国家,其他国家则未表态
智利—拉美国家关系综述皮诺切特执政期间,重视发展智利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智利支持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危地马拉等国家的右翼军政府,1975年11月25日,智利同巴西、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等国正式签署了有关“情报和行动合作”的协议,之后共同制定了“秃鹰计划”(神鹰行动),旨在打击缔约国中的反政府激进分子、游击队及其同情者; 在军政府时期,智利同哥伦比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多米尼加等国的外交关系获得进一步发展,多米尼加副总统卡洛斯·拉斐尔·戈伊科·莫拉莱斯、哥伦比亚外交部长胡利奥·隆多尼奥·帕德雷斯等政要亲自会见皮诺切特总统或到访智利
元首会晤1974年3月15日,皮诺切特访问巴西并在巴西利亚参加巴西总统埃内斯托·盖泽尔的就职仪式;5月,皮诺切特访问巴拉圭, 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同巴拉圭总统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举行会晤; 6月18日,皮诺切特访问阿根廷,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见了阿根廷总统胡安·庇隆;9月,巴拉圭总统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访问智利,皮诺切特在圣地亚哥会晤了到访的斯特罗斯纳总统,两人共同出席了智利国庆日“独立日”的阅兵式活动
1975年4月,皮诺切特再次访问阿根廷,会晤了阿根廷总统伊莎贝尔·庇隆;9月,皮诺切特在圣地亚哥会见了到访智利的乌拉圭总统胡安·马里亚·博达贝里,两国元首举行了一系列会谈,并签署了贸易一体化协定
1976年4月21日,皮诺切特访问乌拉圭,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再次会晤了乌拉圭总统博达贝里
1978年1月19日,皮诺切特抵达阿根廷的门多萨,同阿根廷总统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举行会晤
1980年10月12日,巴西总统若昂·菲格雷多访问智利,皮诺切特在圣地亚哥与来访的菲格雷多总统举行会晤
1983年11月,皮诺切特同乌拉圭总统格雷戈里奥·康拉多·阿尔瓦雷斯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会晤
1988年,皮诺切特秘密访问玻利维亚,在拉巴斯和科恰班巴两地两次同玻利维亚总统维克托·帕斯·埃斯登索罗举行会晤
智利—秘鲁关系智利因意识形态差异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同秘鲁的外交关系较为紧张,两国军队一度在国境线附近对峙
秘鲁国内曾流传秘鲁军队通过武力手段收复塔拉帕卡大区的传言;1973年—1975年,秘鲁总统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多次下令在位于秘智边境的秘鲁城市塔克纳进行军事动员,并举行阅兵仪式,而此前秘鲁政府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军购,从苏联购置了16亿美元的坦克、飞机和导弹等军事装备 (其中坦克数量达600辆),并试图借助其他欧洲国家的力量扩大海军规模;这导致皮诺切特和智利军队开始认真地推测秘鲁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并在边境进行军事动员
1974年11月8日,秘鲁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西斯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和智利陆军总参谋长埃克托尔·布拉沃·穆尼奥斯双方率领的军事代表团在智利国内举行会晤,同年12月,秘鲁总统贝拉斯科邀请皮诺切特前往秘鲁首都利马出席阿亚库乔战役150周年纪念活动,但因秘鲁方面邀请对智利军政府不友好的古巴外交部长劳尔·罗阿·加西亚出席活动而遭到皮诺切特的拒绝,皮诺切特最终派外交部长帕特里西奥·卡瓦哈尔·普拉多代替自己出席活动
1976年8月30日,皮诺切特乘坐海军军舰“埃斯梅拉达”号前往秘鲁卡亚俄港,在船上通过无线电的形式同秘鲁总统弗朗西斯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进行交流对话,秘鲁总统莫拉莱斯在交谈中承诺不会对智利发动军事进攻
1977年3月26日,智利空军的霍克猎人喷气式战斗机飞入秘鲁领空进行侦查, 此后至1979年,智利同秘鲁两国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智利—厄瓜多尔关系皮诺切特执政前期,曾多次提出想以国家元首身份对厄瓜多尔进行国事访问的要求,均遭到了时任厄瓜多尔总统吉列尔莫·罗德里格斯·拉腊将军的拒绝
1975年,皮诺切特几次派遣特使访问厄瓜多尔,试图邀请厄瓜多尔加入秃鹰计划,但均遭到了厄瓜多尔政府的拒绝
在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厄瓜多尔政府时常为智利国内的不同政见者提供政治庇护,并拒绝将他们引渡给智利军政府当局
1975年8月,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发生了由陆军将领劳尔·冈萨雷斯·阿尔韦亚尔发动的未遂军事政变,冈萨雷斯在政变失败后流亡智利,事后厄瓜多尔总统吉列尔莫·罗德里格斯·拉腊宣称“军事政变得到了皮诺切特的支持”
地区事务1976年10月30日 ,智利退出了安第斯集团
1980年8月12日,皮诺切特派外交部长雷内·罗哈斯·加尔达梅斯 前往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代表智利政府签署《蒙得维的亚条约》(1980年),参与发起成立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
1981年2月,智利同巴西、阿根廷和美国在美洲国家组织的撮合下,组成四国委员会,参与调节厄瓜多尔和秘鲁两国间的边境武装冲突
1989年12月,美国军队发动“正义事业行动”(巴拿马战争),武装入侵巴拿马,皮诺切特政府在外交场合公开谴责美国政府,并要求美军撤出巴拿马
双边协定(协议)皮诺切特执政期间智利同拉美国家缔结的部分双边协定(协议)时间协定(协议)名称缔约国1974年4月海上运输协定智利、巴西1974年9月投资和工业互补协定智利、巴拉圭1975年4月文化合作协议智利、阿根廷1975年9月贸易一体化协定智利、乌拉圭1976年12月社会保障协定、商业和经济合作补充协定智利、巴拉圭1977年4月文化合作协定智利、尼加拉瓜1977年9月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协议智利、巴拉圭1978年5月文化交流协议智利、秘鲁1978年12月文化和科技合作协议智利、巴西1979年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智利、乌拉圭1980年科技合作协议智利、危地马拉1980年10月渔业领域科技合作协议补充协议智利、巴西1980年10月林业领域科技合作协议补充协议智利、巴西1981年8月科技合作协定智利、洪都拉斯1981年8月商业和文化协议智利、萨尔瓦多1981年10月文化协定智利、危地马拉1982年贸易协定智利、危地马拉1982年12月文化合作协定智利、哥伦比亚1983年11月公共行政领域科技合作协议补充协议智利、洪都拉斯1984年11月和平友好条约智利、阿根廷1985年公共行政领域科技合作协议智利、萨尔瓦多1985年3月文化协定智利、洪都拉斯1988年国有化信息交换协议智利、危地马拉资料来源: 邻土争端玻利维亚出海口问题1974年,玻利维亚总统乌戈·班塞尔·苏亚雷斯向皮诺切特提出了归还原属玻利维亚出海口的要求(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南美太平洋战争后,玻利维亚被迫将其割让给智利),鉴于智利在军事政变后一度在国际社会处于孤立的外交状况,皮诺切特称对于玻利维亚的要求表示理解,表示愿意通过协商解决
同年12月9日,智利、玻利维亚等国发表《阿亚库乔宣言》,正式承认了出海口对玻利维亚的重要性
1975年2月8日,皮诺切特与班塞尔在玻利维亚的查拉纳进行了会晤,同意就解决玻利维亚出海口问题举行谈判,并恢复了智玻两国中断多年的外交关系
1975年8月—1977年,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三国就玻利维亚出海口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
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三国先后就解决玻利维亚出海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但均因无法满足各方利益而作罢,出海口问题陷入僵局
1977年,智利军政府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后,皮诺切特抛弃了之前提出的解决出海口问题的方案,并不再与玻利维亚就出海口问题进行谈判,1978年3月17日,玻智两国断交,之后玻利维亚的历届政府都向皮诺切特军政府提出了解决出海口问题的方案,要求智利归还原属玻利维亚的出海口,但皮诺切特始终不接受玻利维亚政府提出的任何方案,并表示会坚决维护智利的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比格尔冲突1977年—1978年,围绕皮克顿、努埃瓦和伦诺克斯三座岛屿的归属问题,智利与阿根廷在比格尔海峡的边境摩擦不断升级,两国一度到了战争边缘
1979年1月8日,智利外交部长埃尔南·库维略斯·萨利亚托和阿根廷外交部长卡洛斯·华盛顿·帕斯托尔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就边境问题举行谈判,双方承诺不会使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
1984年11月,智利政府同阿根廷政府签署《和平友好条约》,比格尔海峡的边境争端问题得到解决,智利获得了三座岛屿的主权,而阿根廷在岛屿附近的水域享有永久自由航行权和捕鱼权
智利—美国关系关系历程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后,美国立即向智利提供了2400万美元的贷款用以购买小麦,同时支付2800万美元用于购买玉米
在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和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1977年前),智利军政府与美国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74年,美国向智利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援助;美国政府根据“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拨给拉美的粮食,有一半给了智利军政府
1976年9月21日,前智利驻美国大使马科斯·奥兰多·勒特里尔及其美国籍女秘书罗妮·墨菲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驾车时被炸身亡,勒特里尔是皮诺切特政权的反对者,此前正游说美国政府及国会两院停止对皮诺切特政府的资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事件发生后,其幕后真凶指向情报机构智利国家情报局(DINA),美国政府向智利军政府提出了引渡相关涉案人员到美国受审的要求,但遭到皮诺切特的拒绝,智美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詹姆斯·厄尔·卡特出任美国总统期间(1977年—1981年),美国在外交上转向强调维护西方民主价值观和捍卫人权,公开支持拉美国家的军人政府还政于民的政治民主化浪潮,智美两国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美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对军政府施加压力,停止对智利的军事援助,实行武器禁运并撤回陆海空三军使团,智美关系陷入低谷
1981年1月,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后,智利同美国的外交关系得到改善,美国政府改变立场,不再以侵犯人权为由反对国际金融机构向智利等国家提供援助,同时重新提供军火物资援助
1985年1月,里根开始第二届美国总统任期时,美国政府开始不断向智利施加压力,逐步停止军援,减少财政支持,多次指责皮诺切特及其军政府,原本已有所改善的智美关系再次逐渐陷入低谷,当年12月,美国负责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利奥特·埃拉姆斯公开表示自己支持智利国内11个反对党签署的全国协议,称美国政府希望皮诺切特下台,由一个民主政府取而代之,刚上任不久的美国驻智利大使小哈里·乔治·巴恩斯亦放弃对智利军政府的支持并加强同智利国内反对派之间的接触和联系
1986年3月,联合国人权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美国代表理查德·希夫特在会上指名批评智利军政府,反对军人破坏人权的做法,提出一项呼吁智利军政府结束“一切形式的肉体和精神折磨”的决议草案
在皮诺切特执政后期,智美两国关系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
相互来往1976年6月7日—9日,美国国务卿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访问智利,皮诺切特在圣地亚哥的迭戈·波塔莱斯大厦同来访的基辛格国务卿举行会晤,并就智美两国关系展开深入交谈
1977年9月6日—9日,皮诺切特到访美国首都华盛顿,出席《巴拿马运河条约》的签署仪式,并在白宫同美国总统詹姆斯·厄尔·卡特举行会晤
智利—欧洲国家关系皮诺切特通过军事政变夺权后,大多数西欧国家在不同智利断绝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对军事政变加以谴责,尽管军政府在掌权后改善智利同西欧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但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军政府时期,智利同欧洲国家间的官方来往较少,关系总体冷淡;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时常为智利国内的不同政见者提供政治庇护,部分西欧国家在外交场合公开指责皮诺切特领导的军政府
在1983年9月智利军政府举行纪念政变10周年大会时,法国、联邦德国、英国等10个欧洲国家甚至公开表示拒绝派使节出席大会
1975年11月20日 —23日,皮诺切特前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出席了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逝世的葬礼, 皮诺切特本打算参加在27日举行的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的加冕典礼, 但时任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向胡安·卡洛斯一世国王施加压力,表示皮诺切特若出席加冕典礼自己将不再出席,部分欧洲国家支持法国的立场,在德斯坦的压力下,胡安·卡洛斯一世拒绝皮诺切特参加自己的加冕典礼,并要求皮诺切特在典礼前离开西班牙, 皮诺切特只得在24日乘专机返回智利
1987年4月1日—6日 ,梵蒂冈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智利,与皮诺切特总统在圣地亚哥举行了会晤
智利—英国关系1979年,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后,英国解除了此前对智利的武器禁运,智利同英国的关系自军政府掌权后首次得到根本性改善(1973年政变后英智两国关系冷淡),其后皮诺切特为智利军队在1980年—1982年从英国进口了2100万英镑的武器装备,并派空军总司令费尔南多·马太·奥维尔访问英国,这也使得智利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期间成为拉美国家中少数支持英国的国家,英智两国在战争期间进行秘密合作,智利向英国军队提供阿根廷军队的信息情报
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关系军政府时期,智利虽然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持着外交关系,但加、澳、新三国政府多次在外交场合公开指责批评皮诺切特领导的军政府,并为智利国内的不同政见者提供政治庇护
智利—亚洲国家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皮诺切特军政府开始关注亚洲市场,提出“立足拉美,面向亚太”的外交方针
1980年智利提出“向太平洋开放”的新方针,智利重视发展同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关系
1974年3月,智利恢复了同越南共和国(南越)的外交关系, 1978年,智利同日本签署技术合作协定,同年,智利同缅甸建交,1979年5月22日,智利同马来西亚建立了外交关系,7月25日,智利同新加坡建立外交关系,1980年12月,智利同新加坡签署了航空服务协议,1981年7月,智利和泰国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1982年,智利同塞浦路斯建立了外交关系, 1987年,智利同印度尼西亚签署了商业谅解备忘录和技术合作协定, 同年3月1日,智利同马尔代夫建交
智利—非洲国家关系1975年,智利同肯尼亚建立了外交关系,1976年,智利同南非建立了领事级外交关系,同年,智利同塞舌尔建立了外交关系,1977年,智利同埃及签署双边商务协议,同年智利驻摩洛哥大使馆正式开馆,1981年3月—4月,智利先后同扎伊尔和赤道几内亚签署了文化协定,1982年,智利同埃及签署科技合作协议,1988年,智利同埃及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同年9月30日,智利同毛里求斯建立了外交关系
智利—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关系皮诺切特执政期间,智利同以色列保持着友好且密切的关系,双方在农业灌溉技术、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合作频繁,以色列在美国对智利实行武器禁运后成为智利军队武器装备的主要供应国,智利军方加强同以色列国防军之间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多次从以色列进口军事装备,以色列国防军亦参与对智利军队的培训工作
1983年11月,智利外交部长米格尔·施韦泽·瓦尔特斯访问以色列
皮诺切特执政期间,智利同以色列签署了《航空服务协定》、《林业合作与技术援助协议》、《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和《旅游合作协定》等多项合作协议
军政府时期,智利再同以色列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努力加强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智利同多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经济方面的合作协议,从阿拉伯世界中的产油国吸取外资
1976年2月23日,智利同阿曼建交;1978年6月23日,智利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交; 1979年11月,智利同约旦签署了航空运输协定,1981年3月,智利同约旦签署经济、技术和文化合作协议; 1982年6月9日,智利同卡塔尔建立了外交关系
智利—韩国关系军政府时期,智利加强同韩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双方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相互往来十分频繁
1973年10月,皮诺切特宣布智利恢复同韩国朴正熙政府的外交关系
1974年,智利在韩国首都首尔重新开设大使馆, 1975年5月,智利政府派遣莱奥波尔多·丰泰内出任首任智利驻韩国特命全权大使
军政府时期,皮诺切特总统先后派遣海军总司令何塞·托里维奥·梅里诺上将(1974年9月) 、经济部长巴勃罗·安东尼奥·巴劳纳·乌尔苏亚(1977年12月)、国防部长塞萨尔·劳尔·贝纳维德斯·埃斯科瓦尔中将(1979年10月)、国家资产部长雷内·佩里·费格斯特罗姆(1980年9月—10月)、国防部长卡洛斯·福雷斯蒂尔(1981年10月)、海军陆战队总司令巴勃罗·翁德里希·皮德里特上将(1981年10月)、国民警卫队总司令塞萨尔·门多萨上将(1982年9月)、空军总司令费尔南多·马太·奥维尔(1984年9月—10月)、国防部长帕特里西奥·卡瓦哈尔·普拉多上将(1987年10月)和经济部长曼努埃尔·孔查·马丁内斯(1988年10月)等人代表总统或军政府访问韩国; 皮诺切特也先后在圣地亚哥的迭戈·波塔莱斯大厦和总统府拉莫内达宫接见了韩国文化公报部长官尹胄荣(1974年7月31日) 、韩国副总理兼经济计划部部长徐锡俊(1981年5月)、保健社会部部长千命基(1981年5月)、韩国总理金相浃(1982年12月)、韩国外交部长李源京(1983年12月)、韩国陆军参谋总长郑镐溶上将(1984年5月)和韩国审计长黄永时(1988年7月)等多位到访的韩国军政高官
军政府时期,智利同韩国签署了《贸易协定》(1977年12月)、《航空协定》(1979年8月14日)、《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982年11月8日)和《文化协定》(1983年12月7日)等多个协议
智利—中国关系保持关系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政府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智利共和国大使馆,表示愿意同中国“保持最友好的关系”
后来军政府又不断通过不同的渠道,向中国方面表示希望维持两国正常外交关系
之后,中国政府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地处理了同智利军政府的关系
中国政府决定不急于承认军政府,也不主动与之断交,而与军政府保持一般关系,对军政府的照会未予答复,但也没有拒绝
同年10月中旬,中国方面召回了驻智利大使,由临时代办主持工作
智利军政府也解除了其驻华大使的职务,任命了临时代办
中方以为智方临时代办发放签证的做法,事实上予以同意,中智外交关系得以保持下来
1973年12月27日,智利政府就任命新大使征求中国政府意见
考虑到当时多数国家对智利军政府任命的大使均已表示同意,中国政府于1974年2月答复对方,表示接受其新任大使
同年7月,中国驻智利大使徐中夫 返任,中智两国关系遂趋于正常
深化发展军政府时期,智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不断深化,签署了多项重要的双边协定
1979年,智中两国互相在对方大使馆设立武官处,1980年10月14日,智中两国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建立双边科技混委会机制,1981年7月8日,智中两国签署关于文化交流问题的换文, 1985年4月29日,智中两国签署互设总领事馆协定,1986年4月8日,智中两国签署《互免外交公务签证协议》,1987年6月17日,智中两国政府签署文化合作协定,1988年8月19日,智中两国政府签署《外交部间建立政治磋商制度协议》, 1989年,智中两国开始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相互来往在智利军政府时期,埃尔南·库维略斯·萨利亚托 和海梅·德尔·巴列两任智利外交部长先后于1978年10月和1984年10月来华访问;1987年10月,智利空军总司令费尔南多·马太·奥维尔上将访问中国
1975年6月19日,皮诺切特在圣地亚哥设午宴招待中国驻智利大使徐中夫
1987年6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吴学谦访问智利,皮诺切特在首都圣地亚哥的总统府拉莫内达宫接见并宴请了到访的吴学谦外长
智利—菲律宾、斐济关系1975年11月23日,皮诺切特在西班牙参加佛朗哥葬礼期间,会见了一同参加葬礼的菲律宾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
1980年3月23日,皮诺切特应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之邀,拟对菲律宾进行为期5天的 正式国事访问,但当皮诺切特的专机在斐济的楠迪国际机场停靠加油时,菲律宾政府突然以安全原因和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因故不在首都马尼拉为托词(亦有原因称菲律宾遭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拒绝了皮诺切特的访问; 斐济当地民众对皮诺切特的到来也表现的十分反感,苏瓦、楠迪等城市发生了反对皮诺切特的游行示威,时任斐济总理卡米塞塞·马拉在民众强烈的反对压力下只能拒绝了皮诺切特出访斐济的要求 (斐济是英联邦国家中少有的同皮诺切特政权保持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 ),皮诺切特只得半路返航, 于3月24日回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3月25日,皮诺切特在圣地亚哥的迭戈·波塔莱斯大厦发表电视讲话,称“智利不能接受被人一巴掌打在脸上”,同时宣布中断同菲律宾外交关系;不久后,皮诺切特将外交部长埃尔南·库维略斯·萨利亚托以及智利驻菲律宾大使馆的多位官员撤职,还将前往圣地亚哥进行交涉的菲律宾驻美国大使爱德华多·罗穆亚尔德斯驱逐出境
1981年,智利同菲律宾复交;同年8月,菲律宾政府派鲁道夫·阿里萨拉出任菲律宾驻智利大使,他是菲律宾历史上首位常驻智利大使,智菲两国关系由此实现正常化
1987年,智利同菲律宾签署文化合作条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