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尼斯斯塔克理论贡献

约翰尼斯·斯塔克理论贡献斯塔克效应(英语:Stark effect)是原子和分子光谱谱线在外加电场中发生位移和分裂的现象

分裂和位移量称为斯塔克分裂或斯塔克位移

斯塔克效应又可分为一阶和二阶斯塔克效应

一阶的情况下光谱分裂或位移是与电场强度呈线性关系,二阶则是和电场强度呈二次方关系

斯塔克效应对应于带电粒子谱线的压力增宽(斯塔克增宽)

当谱线的分裂或位移在吸收线发生时则称为逆斯塔克效应(Inverse Stark effect)

由电场造成的斯塔克效应与由磁场造成谱线分裂成数个部分的塞曼效应相似

斯塔克效应可使用全量子力学的方式解释,但也有许多基于半经典物理的方式

斯塔克研究了含有氢气的管子中极隧射线通过强电场的情况

1913年他在研究过程中观察到氢谱线加宽了

他立即联想到十几年前塞曼(P.Zeeman)的发现

这会不会是与塞曼效应对应的一种电学现象?从1896年塞曼发现谱线的磁致分裂以来,科学家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磁场中原子发出的光谱线会分裂,在电场中会不会有类似现象?然而,德国的福格特(W.W.Voigt)试图从束缚电子发射光谱的理论推导电场对光谱的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加300V/cm的静电场,光谱线的分裂也只有钠黄光的D双线间隔的5×10-5

这一效应太小了,实在难以观察

于是福格特认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以前没有人发现与塞曼效应对应的电现象

多年来,他的解释妨碍了人们研究这一效应的积极性

到了1913年,对量子理论起过先导作用的斯塔克对这个问题发生了兴趣,他认为福格特的经典理论不足为凭

在他看来,光谱的发射是由于价电子的跃迁,电场一定会改变原子内部电荷的分布,从而影响发射频率

他是研究极隧射线的专家

他在极隧射线管子中的阴极和另一辅助电极之间加上强电场,强度达到31kV/cm

然后沿平行于或垂直于电场的方向用光谱仪进行观测

氢的极隧射线穿过电场,果然观测到了加宽

经过仔细调整,他终于获得了谱线分裂的证据,并且证明随着谱线序号的增大,分裂的数目也随之增多

他还发现,沿电力线成直角的方向观察,所有的分量都是平面偏振光,外面的两根较强,其电矢量与电场平行;中间的几根较弱,其电矢量与电场垂直

他的观测非常精细,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各分量到中心线的距离是最小位移的整数倍,而最小位移对所有谱线均相同;位移与电场强度直接成正比

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格雷复斯瓦尔大学的斯塔克(Johnnes Stark,1874-1957),以表彰他在极遂射线中发现了多普勒效应和电路中发现了分裂的谱线

 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量子力学书籍《见微知著》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