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制度过渡性措施1953年2月,钱三强和另外25名中科院科学家乘火车赴西伯利亚,实地学习苏联如何组织和领导科研工作
苏联科学院是访苏代表团拜访的主要机构之一
钱三强看到,院士制度对苏联科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中国后,钱三强便在中科院院务常务会议上总结道,苏联科学院在短短30年间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就在于院士制度“培养起健康的学术风气”
此次访苏也让当时的中科院党组书记张稼夫觉得,在科学组织机构上,向苏联学习,或能尽快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于是,张稼夫在向中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在目前情况下,成立院士制度或全院性的学术委员会“尚有困难”
由此,中科院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决定以学部委员制度代替院士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
多方建议1954年10月13日,郭沫若设宴欢迎了一名特殊的外国客人
苏联土壤学家柯夫达被聘请为中科院的苏联总顾问
柯夫达直言不讳地告诉郭沫若:“没有院士,是不能称其为科学院的,只是各个研究所的联合行政组织
”郭沫若很快被柯夫达说服,当这个观点传到分管中科院工作的副总理陈毅那里时,陈毅也被说服了
1955年6月1日,郭沫若在学部成立大会的开幕词中曾说:“学部的成立为中国科学院进一步建立院士制度准备了条件
”第二天上午,郭沫若又再次强调:“发扬科学民主最好的形式,就是院士制度
”在首届学部大会闭幕的第二天,中科院召开学部联席会议
陈毅也与郭沫若一样,“默契”地提到了“要搞院士制度”
1979年,出任社科院首任院长的胡乔木主张建立院士制度,1年后,在胡乔木和时任中科院院长、国家科委主任方毅的推动下,中科院、社科院和国家科委联合进行了院士制度筹备工作
钱三强负责草拟的《关于设置科学院院士制度的建议》提出,院士制度与学部委员制度并行,院士没有任期限制,而学部委员有任期
1980年7月,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务院递呈送了《关于建立院士制度的请示报告》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条例(草案)》
《条例》规定,院士是给予中国卓越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是我国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为终身职称
《请示报告》还明确提出第一批院士的名额为200人(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院士)
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中科院与中国社科院建立院士制度,明确提出“院士是中国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
争议搁浅1981年5月,在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再次对“院士问题”进行了讨论
苏步青提出:“我国应该有院士制,院士应有点权威,有一定工作,可以兼任学部委员,与学部的工作结合起来
”陈宗基也说:“应当搞院士制,这是国家的荣誉问题
”刘恢先则反对他们的意见,提出:“在实行学部委员制度的同时,又实行院士制度,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么做等于把现在学部委员的身份降低了
”李国平也批评:“院士制度是在降低学部委员学术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学部委员不礼貌的表现
”会议闭幕前一天,方毅、副院长李昌收到了已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的亲笔信
这封信提出:“希望学部会议千万不要把院士制度否定了,无论如何不能由学部委员代替
”由于学部委员之间对“院士问题”争论不休,院士制度再次被搁浅,学部委员称谓仍继续沿用
最终建立1984年12月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决定,拟在中国建立院士制度,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称号改为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严济慈、吴仲华、卢嘉锡、武衡、钱学森随即于1985年1月表示拥护并提出一些建议
1988年3月,胡克实等41名人大代表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建议建立院士制度
11月8日,这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该提案,认为“目前世界上苏、英、美、法、日、印度等国家都实行院士制度,大多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中国实行院士制度,对于推动全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终于促使中科院把建立院士制度提上议程
随后,由国家科委牵头,组织相关单位成立了院士制度联合研究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但由于实际主持人的突然去世而中断
1990年,学部委员的增选工作在停顿10年后,进行了新的增选,确定了两年一度进行增选
但对于建立院士制度问题,中科院仍认为“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
然而,这些困难,由于中国工程院的筹备和组建等因素而迎刃而解
建立工程院的提议由来已久,1992年突然出现转机,筹建工作迅速启动
1993年2月4日,中科院和国家科委联名向国务院呈递了《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请示》,其中提出:“在讨论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大家认为中国工程院成员的称谓,以称院士为好,这既与其荣誉性质相符合,又便于国际联系
同时还建议,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亦改称院士
”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批准了这一决定;同月,中科院也随即向全体学部委员发出通知;6月3日至8日,由学部委员会大会改称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举行,标志着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
此后,学部作为国家最高咨询机构的定位、每两年召开一次的院士大会是中科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等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发展改革1994年6月,经过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6年6月3日至7日,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决定从1996年起,两院院士大会将同时同地联合举行,时间定在每逢双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
1998年6月,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召开,实施资深院士制度
2000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2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4年6月2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召开,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修订为“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
2008年6月23日至27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0年6月7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2年6月11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4年6月9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5年的院士增选,谢绝处级以上官员成为候选人,并增加全体院士终选投票机制
2016年5月30日至6月3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7年2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已依照《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历史上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科院院士
2018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8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