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溶之人物贡献马溶之早年在地质调查所工作
在当时仪器设备简陋、研究经费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进行了艰苦的土壤调查制图工作,先后在新疆、甘肃、陕西、江西、浙江、四川、西康(现四川、西藏接壤地区)等地进行考察,写出了我国最早报道这些地区土壤地理的一些论著
由于他长期从事干旱地区的工作,加上他的细致观察和研究,率先提出了在国内外文献中还没有记载的一系列新的土壤类型;他参与拟订了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系统(1941);他还对我国分布广泛的水稻土、紫色土等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为土壤地理学科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配合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低产土壤改良,马溶之积极投身于这些工作
参与了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综合考察任务的制定工作,并亲自领导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考察
在国民经济建设的推动下,土壤地理学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前发展,马溶之的工作也进入了最为活跃的时期
50年代初,马溶之与文振旺、汪安球一起为《中华地理志》编写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土壤区划(草案)
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了土壤区划的方法论,先后发表了《以农业发展为目的的土壤区划的原则》(1958)和《中国土壤区划》(初稿,1959),这是马溶之在土壤区划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他对欧亚大陆土被分布特点及对我国土壤分布规律的论述,是他对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贡献
1958年,他参与了全国土壤普查的组织领导工作,并亲自掌握和推动江苏省的土壤普查
他参加编写了《中国农业土壤论文集》(1962),主持了《水稻丰产土壤环境》(1961)一书的编写
他认为“耕种土壤的形成条件,除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而当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时,土壤发育方向发生变化”
据此,他提出了耕种土壤“定向培育”的概念,并力图把耕种土壤的发生演化和土壤分类结合起来
他在《农业土壤的发生分类原则和系统》一文中突出强调了耕种土壤的熟化过程
在土壤命名方面,他创导分级命名,注意从群众中提炼土壤名称
他的上述学术思想在土壤制图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1963年定稿、1965年问世的1/1000万土壤图129个制图单元中耕种土壤就占了其中的27%,这是在以往土壤图从未有过的
马溶之晚年不懈地致力于耕种土壤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土壤界重视和研究耕种土壤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