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艺术特色

张洁艺术特色女性叙事张洁的小说往往表现的是一种“评价性的现实”,在故事的叙述中,时时穿插着叙述者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作者的叙述语言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这导致张洁的小说总是对女性充满了同情,全知全能的外聚焦叙述时时与人物内聚焦叙事相重合,形成了由女性叙述的女性文本意味,带有强烈的女性本位感

如在《方舟》的题记中,作者写道:“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这句话不仅是理解小说的题眼,也奠定了叙述的基调

三个女人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是一开始就已强注定的,小说并没有详细告诉读者这种不幸是如何造成的,而是重点描述她们有多么艰难

 心理化叙事张洁的小说总是将人物的回忆和心理过程的揭示与事件的叙述交织在一起,人的心理总是跳跃起伏的,外视角的适当运用自由地实现了在不同人物之间视点的切换,呈现出一种心理现实主义的效果

如在《无字》中,作者便采用了这种内外结合的心理化叙述方式,揭示人物的心理,小说中插入了大量书信、日记,将在不同情景下的人物思绪内化展开,发出了人物自己的声音

同时,小说中全知的叙述者不时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点,将故事推向深入,小说也因之有了“复调小说”的意味,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交响曲”的效果

 片段化结构在张洁的小说中,作者很少单独叙述一个人物的故事,往往涉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的分别展开,这些事件或者相互联系,或者各自独立,但它们围绕着共同的主题,形成了张洁小说特有的片断式组合的叙事结构方式

张洁的主要作品,如《方舟》《七巧板》《祖母绿》《他有什么病?》《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COM》《知在》《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无字》等,都采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张洁自觉地采用不同人物故事的对比交织,通过人物之间的命运对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立场,人物之间或者是正反对比,或者是相互映衬,共同完成小说的主题内涵

 议论运用张洁小说深受西方小说的影响,体现在作品议论的普遍运用上

张洁的小说中有很多浓墨重彩的长篇议论,以及籍此蕴含混杂的多重声音是西方文学中普遍的情形

议论增加了张洁小说的内容,也延缓了张洁作品故事阅读的快感

张洁的小说不是叙事的小说,也不是描绘的小说,更接近思索的小说,但张洁小说中的哲理并不高深,她更重视的是将读者引向对人生的思考

逃逸故事性,注重渲染作品的氛围,张洁小说从写实滑向写意,从回答问题走向呈现生活的悖论

 抒情风格1978—1979年是张洁开始从事写作的初始阶段

此阶段张洁小说呈现出一种抒情风格,张洁以抒情的手法表现她对生活、对爱情的理想情怀

张洁小说的抒情风格体现在:小说语言细腻优美,具有象征性;小说塑造有抒情色彩的理想化人物

张洁小说的抒情风格又呈现出徘徊于政治抒情和个人抒情之间的矛盾性特点

一方面,张洁理想主义式高歌她对新时代的美好感情,歌颂社会主义新人,属于政治抒情范畴

张洁小说的政治抒情是对十七年政治抒情小说的延续,也是对两结合创作原则的延续

另一方面,张洁小说掺杂着“人情味”,她渴望理想爱情,她呼唤真情和人性的回归,她从人道主义出发的这类爱情小说属于个人化抒情范畴

正是张洁小说由政治抒情向个人抒情的转向,导致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引发了学界、社会对爱情婚姻的大讨论

 写实风格张洁小说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发表《我不是一个好孩子》起至1986年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这一决定影响着社会各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问题显现,如男女两性对立、改革备受阻力等问题

张洁对理想的期待与渴望在逐渐认清现实的过程中冷却,她不再单纯美好地看待世界,而是更加冷静地看待世界

她的风格不再是清新明快的抒情风格,也不再歌颂祖国、未来,而选择如实反映现实苦恼

此阶段张洁小说作品中体现出沉重的压抑感和种种矛盾,转变为一种写实风格

张洁从坚持以抒情为主的创作方法到以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

张洁小说成为改革中反映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从“歌颂”政治权利话语解放出来,对现实问题有所揭露

关注视点下移,将普通底层民众的生活纳入写作视野

 荒诞风格从1986年创作《他有什么病?》开始,张洁小说写作进入不同的阶段

由对婚姻问题和改革问题等现实问题的书写转变为对世界的一种变异书写使小说呈现出荒诞风格

张洁由上一阶段对人物的现实描写转到对社会与人物荒诞描写,探讨消费语境下人的异化问题

小说语言由客观、冰冷到犀利的讽刺、夸张变异

小说写作中充满作者对社会肮脏的现实咒骂,透露出作者不敢苟同于黑暗现实的态度

小说荒诞风格主要体现在张洁小说运用以荒诞为主的表现技巧,更重要的是张洁小说对现实生活荒诞内容的展现

张洁小说所注目的与时代焦点不一致,张洁着重社会细节揭露国民丑态,文坛则盛行更注重技巧先锋、新写实小说

她反叛了自己在文学成年时代那种成熟的严谨,那种寓于常态情绪的人生感慨和忧怨,那种不失正统面目又饶有分寸的社会把握和文学观照

与鲁迅批判式“呐喊”叫醒民众有相似性

面对改革开放后社会所出现的某些低俗化现象,张洁小说并不停留于显露,而是采取反讽式荒诞式再现

按王蒙的话来说就是“她不能实现与生活与自身与形而下的现实主义的和解与认同”

1985年文坛开始转向,曾经一体化的文学体制与政治关系逐渐拉远,市场经济体制导向出版界

人民大众成为审阅作品的主角,消费语境正逐渐产生,但张洁秉持的“文以载道”和五四文人批判传统未曾改变

她的风格在刚刚兴起寻根、先锋和新写实文学的冲击下失色,与文坛主流形成错位

 油画创作如果用传统的题材分类,张洁的油画作品可分为风景、静物、动物和人物肖像等

但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没有标题,只以时间标注和英文签名,这也正应了她“无字”化的本意

在她的所有作品中,自画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研究和解读

张洁的自画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画像,而是更接近现当代意义上的自画像

她很少承认或者强调哪一幅是自画像,她更倾向用“肖像画”这个词,而且她尽力淡化肖像的写实性,以及面孔与创作者的近似度

 张洁创作的油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