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历史沿革辽代,当时称为瑶屿
是辽南京城北郊的游乐之地
金大定十九年(1179),在今北海所在地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精美的离宫别苑,先名大宁宫,后更名为万宁宫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京城北离宫有大宁宫……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
琼林苑有横翠殿
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
”当时园林的布局情况大体是以琼华岛为中心,在岛上和海子周围修造宫苑
其位置相当于今天北海和团城部分
据文献记载,金代经营琼华岛时缺少太湖石,特从汴京(开封)拆取艮岳的太湖石来修筑琼华岛
元代,以金代的海子、琼华岛为中心建大都城,于是这里便成了皇城中的禁苑,称为“上苑”
经过多年经营,到至正八年(1348),山赐名万寿山(也称万岁山),水赐名太液池
对元代万寿山和太液池有较多的文献记载
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说:“万岁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
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三年修缮之
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
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
……山上有广寒殿七间
仁智殿则在山半,为屋三间
山前白玉石桥长二百尺,直仪天殿右,殿在太液池中圆坻上,十一楹,正对万岁山
”在仪天殿(今北海团城)的南面,太液池南部水中,有一小屿,名墀天台
整个太液池的位置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北海和中海范围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的规模
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
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
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
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
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清代,对西苑又作了许多新建和改建
重要的营建有两次:顺治八年(1651)拆除了琼华岛山顶上的主体建筑广寒殿和四周的亭子,修建了巨型喇嘛塔和佛寺,并将万岁山改名为白塔山
乾隆年间,除了对北海琼华岛(白塔山)的大部分建筑物进行重修以外,在北海东北岸、北岸营造了许多建筑
在明朝时期比较富于自然景色的南海南台(即今瀛台)以及中海东岸地区修建了宫殿楼阁和庭院幽谷
现在整个三海的格局和园林建筑,主要是乾隆时期完成的
后来虽屡有修葺,只是个别地方有所增减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逊位后,中南海被袁世凯占用,成为北洋政府总统府,袁世凯称帝时期,中南海曾改名“新华宫”,同时宝月楼拆外墙,更名为新华门
从此,新华门取代西苑门成了中南海的正门
此后中南海又先后被用作北洋政府的总统和总理办公地,以及张作霖的“帅府”
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中南海作为公园对民众开放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接管北平,将国民党军委北平行营设在中南海
1949年后,中南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驻地和部分国家领导人居住的地方
中南海新华门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人民网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