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燕大精神作为教育家的司徒雷登,曾为创办燕京大学奔走呼号,在中美两国间四方募捐筹集办学经费,终于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大学;这位燕大首任校长,为中国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殚精竭虑,结果燕大英才辈出,燕大在他哺育下成为近代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这位燕大校长,在日本侵华期间曾掩护师生逃离日占区,因此被日军关进集中营近四年
作为一个生在中国并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美国人,司徒雷登把燕京大学看作是自己毕生的事业,同时把它看成是中国事业的一部分,认同这所大学是“中国人的大学”,而他创建这样的一所新大学,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
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仿佛根本就已融为一体,他可谓当时燕大的灵魂人物,燕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的个人努力之上
这位主持校务工作长达二十七年之久的燕京大学的大管家和主政者,被师生誉为“燕园之父”
而他之无愧于这一称号乃因为他所确立的“燕大精神”
他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1933年曾明确提出这样的办学目标:“我们的目的是以养成一种合作、建设、服务人群的精神,以服务社会国家
我们不要变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学校,也不要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学校,而是要成为"现在中国"最有用的学校
”基于这一服务社会的理念,他将燕京大学的校训确定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ThroughTruthForService)
这一校训激励了所有燕大学子,一直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这样的大学校训至今仍闪耀着朴素的真理的光芒
司徒雷登主政燕京大学期间,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原则,他保障燕大教职员及研究者在教学和研究时不受校内外制度和势力的干预,给燕大学者们营造了一个自由教学、自由讨论学术观点的场所,使他们可以无障碍地传播他们的专业学识
他要求燕大的学生既要中国化,又要国际化,不但不对师生的政治立场加以干涉,还对他们加以保护,包括那些具有左翼倾向的师生
在北京沦陷期间,燕大选择了一条最难坚持的道路,既没有内迁到安全的地方,也没有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而是坚持独立的教学理念,为此他不惜甘冒牢狱之灾
在他的努力坚持下,燕大校园里充满着浓厚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空气,具有很强的学术多元性包容性
司徒雷登奉行宽容的治校态度,提倡教授治校的理念,凡是有才学的学者,不问其个人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和学术流派如何,一概诚恳聘请
他说过:“我的任务是让老师尽可能自由地去从事他们的工作
”他全力邀聘当时的中国著名学者甚至学术大师来校任教,借以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思想学术界的方家名宿纷纷奔赴燕京大学,燕大一时名师云集,尤其是在国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
有大师方有高材,燕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燕大的校友在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界辈出贤才而具有深远影响
真正让燕大开拓国际学术视野的,则是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的建立
他设法成功地说服哈佛大学与燕大合作,于1928年春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并设立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各种学术交流,到1930年代,当时的燕大已经享誉国际而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