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

温州市建制沿革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前2500年),在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出土有石犁、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网坠、石矛及纺轮等劳动工具

尚有夹炭陶片和夹粗沙陶片,先民从事渔猎和耕作

夏商周时期温州地属百越之东瓯

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无疆,越部分族迁东瓯定居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三十六郡,温州地属闽中郡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惠帝刘盈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温州地属东海国(俗称东瓯国)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国灭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属会稽郡回浦县

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为章安县东瓯乡

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分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西犹兼处州地,户不满万,县始于瓯江北岸,是为温州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

治永宁,建郡城于瓯江南岸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贬宁永嘉,遍历诸县,多有题咏,成为山水诗鼻祖

前此数年,郑缉之撰《永嘉群记》,是温州最早的地方志,今存孙诒让辑本一卷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合并,称永嘉县,属处州

后三年,处州改名为括州

州治设于括苍(今丽水市)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仍于括苍.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计10542户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永嘉郡为括州

622年,析括州之永嘉县置东嘉州,辖永嘉、安固、乐成、横阳四县

贞观元年(627年),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

上元二年(675年),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温州为永嘉郡,辖四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永嘉郡为温州

天复二年(902年),安固县易名瑞安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降宋,温州节度州降为温州军事州,辖永嘉、乐清、平阳、瑞安4县,属两浙路

政和七年(1117年)温州军额为应道军节度,升温州军事州为应道军节度州

建炎三年(1129年)罢应道军军额,温州由节度州降为军事州,属两浙东路

咸淳元年(1265年),以度宗潜邸升温州为瑞安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瑞安府为温州路,属浙东宣慰司,先隶江淮行省,后隶江浙行省,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4县

元贞元年(1295年)升瑞安、平阳2县为州

明洪武元年(1368)废路置府,温州路改为温州府,辖永嘉、乐清2县及瑞安、平阳2州〔洪武二年(1369)、洪武三年(1370),瑞安、平阳仍为县〕

属浙江行省,洪武十五年(1382)改属浙江布政使司

永乐年间(1403—1424),司下设道,温州府属温处道

其后以至清末,四五百年间,名称隶属相沿无变

 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11月29日,温州组成军政分府,徐定超任临时都督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7月,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

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

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

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