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

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据2017年11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其所属分支机构每年举办各类国内、国际学术活动约80次

 2016年,学会及其分会、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约97次,其中,国际会议20次

 2015年,学会及其分会、专业委员会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约80次,其中,国际会议约20次

 中国物理学会年度秋季学术会议2016年秋季学术会议设19个专题进行分组交流,共收到会议论文1523篇,安排分会报告361个、口头报告414个、张贴报告748个,评出优秀海报奖82个

同期举行的还有:物理学院(系)院长(主任)联谊会、女物理工作者圆桌讨论会、秋季会议组委会会议等专题会议

 2015年秋季学术会议设粒子物理、场论与宇宙学,核物理与加速器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纳米与介观物理,表面与低维物理,半导体物理,强关联与超导物理,磁学,软凝聚态物理与生物物理,量子信息,计算物理,统计物理与复杂体系,电介质物理,液晶,极端条件物理,以及超快物理等18个专题进行分组交流,共安排313个分会邀请报告、405个分会口头报告

 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在北京举行的第33届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上,有全球35个国家/地区的1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涵盖半导体物理和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各个研究方向,共安排11场大会报告、72个邀请报告、287个口头报告和792个张贴报告

同期举办“诺贝尔论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laus von Klitzing教授、Hiroshi Amano教授、Shuji Nakamura教授,以及中芯公司吴汉明博士应邀做了主题报告

 国际磁共振大会在上海举行的第19届国际磁共振大会上,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地区的近70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交流了在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固体核磁共振方法、液体核磁共振方法、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分子成像、电子自旋共振/四极共振/磁共振谱、核磁共振超极化技术等热点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会议期间,组织颁发了国际磁共振大会奖(ISMAR Prize)

 国际生物物理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生物物理学术会议上,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地区的383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分12个专题、3个分会场进行交流,90余位国内外优秀学者做邀请报告,听众近500人

会议共张贴海报120余张,收到论文摘要150余篇

会议还组织了“青年科学家奖”颁奖会

 科学普及2016年,学会举办了第十一届科普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院士科普报告、“水基本物理问题”高端论坛、支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创建“胡氏三杰”自然科学实验中心等科普工作

 2014年,学会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物理专题学术交流会、第二届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学家巡回报告会、院士讲科普、科学家进校园等科普活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