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介绍

生物科学培养模式专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农林院校)(1)借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班”的模式,将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成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的基地,扎实数、理、化、英语、计算机基础,与此同时,学生不仅具有深厚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而且对农林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具有广阔的应用学科群(农学、林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药学、食品科学等)的基础与优势,办出“理农结合”的特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达到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输送优秀创新人才的目的

(2)教学计划既体现理科专业特点,同时依托农林学科的优势,前两年淡化专业方向,主要进行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和生物学专业基础教育,后两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确定专业方向

在每学期召开选课咨询会,列出必修课和选修课目录,给学生以具体指导

三年级加大指导的力度,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确定自己的方向

在选课上给学生以较大的选择空间,给学生以一定的自主权,充分体现个性,通过选课构建各自的知识体系

经过四年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初步达到向生物学科、农林学科某一专业方向发展的既定目标

(3)通识教育与个性化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为本,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的教育理念 

“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1)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如按“3+1"模式安排,即“3学年课程教学+1学年综合实践课程及综合论文训练”,着重培养以下能力:实验技术与技能、科学研究能力、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能力,或者采用“2+1+1"模式,即“2学年课程教学+1学年综合实践课程+1学年科研单位研究及论文写作”或者其他较好的模式

(2)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拥有一个学科带头人,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做学术报告,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进展,鼓励其科学创新思维

(3)与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广泛开展合作教育,学生在接受一定年限的课程学习后,直接进入科研单位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学校教育资源与科研单位技术平台的有机结合 

以培养职业化教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范院校)将原来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为目标的“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改革为以培养职业化教师为目标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1)明确定位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由基础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一改传统上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教育科学知识,模糊师范生和理科生的界线,淡化师范生的就业取向

(2)调整各部分知识结构比例,将教育科学和教师技能课时由原来的不足10%增加到13~15%,扩展教育科学知识的范围,从基础理论、教育研究方法、专业从教技能到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均得到学习和训练;第三,通过增加生态学实习、全程教育实践过程及以教育研究为内容的毕业论文等方式突出实践过程对未来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作用

让师范生从大一开始便关注基础教育,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逐渐转换角色,树立职业意识 

教育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地方民族院校)(1)立足“地方性”:充分考虑地方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构建适合民族地区需求的研究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贯穿全程的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加深对中学基础教育需求的理解,逐步具备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

(2)强调“综合性”:改变原来单一化的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起一支由生物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教师以及中学优秀教师共同组成的、富有不断学习精神和热衷探索教育理论与规律的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提供良好的师资支撑,不同背景的教师队伍通过互相协作可以提升各自业务能力

(3)突出“应用型”:真正做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起以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精神和教育研究意识为目标的全程渗透的各项实践环节,特别是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实现机制极大增强学生自主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择业、考研等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