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建筑

巴洛克艺术建筑西方都市计划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

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

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

例如:米开兰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

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

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

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

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大的广场建筑之一

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