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中国法制史在中国,法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极为辉煌的时期,各学派相继兴起,百家争鸣
法就是各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尤其是儒法两家)争论的问题之一
这一时期法家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后来的思想家有深远影响
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法律已从习惯法向成文法、从秘密法向公开法发展
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到战国时期,魏国执政李悝在各诸侯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社会的法典《法经》
这部《法经》虽早已失传,但在一些历史著作中载有其篇目
《法经》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典的基本体系,以后的《秦律》、《九章律》、《曹魏律》、《泰始律》、《开皇律》、《唐律疏议》的体例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由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的法家提出的
与儒家相反,他们强调法律及其强制作用,而轻视圣贤或道德感化作用,即主张“法治”
法家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法律思想,如法作为一种权衡、规矩、尺度,提供一个判断是非的客观准则;法应随时代而变;法由国家制定;法应公开,应平等适用;应严格守法,法与赏罚不可分,等等
那时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以加强君主专制和严刑峻罚为基础的,不同于西方17~18世纪反专制、反酷刑的法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采纳了法家另一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代替法律,而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思想来立法
汉武帝采纳儒家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在思想领域中,儒家学说被奉为正统,儒家的法律思想垄断了长达2000年的法学领域
通常所讲的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法律思想就是指这2000年的儒家法律思想,事实上是推行政治上、思想上的专制主义,其结果是导致法学在中国的衰落
在这一时期中,继百家争鸣而起的是依照儒家学说,对以专制君主名义发布的成文法进行文字上、逻辑上解释的律学,即通常所说的注释法学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等都曾对汉律作章句注解
晋朝张斐和杜预也曾对汉律作注解
东晋后,私家注解逐渐由官方注解所取代
唐代大臣长孙无忌等人于公元652年奉诏编写《唐律疏议》一书,对《唐律》作了权威性的解释,与唐律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的法律文献
它以儒家的“德主刑辅”作为主导思想
《唐律》及其《疏议》集战国至隋各代法律之大成,又成为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典范
《唐律》对当时中国近邻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法律也有重大影响
因而在国内外法学著作中,通常将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法律以及其他国家仿照唐律而制定的法律,称为中华法系或中国法系
从三国魏明帝时起,设律博士职,专门传授法学
这一官制一直延续到宋朝,至元代才被废除
晚清法学家沈家本在总结中国历史上法学的发展时曾认为,元明清时法学已日趋衰落
1740年编成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律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司法制度和法律思想领域也发生相应变化
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思想、严复所翻译的许多西方名著,都包括了西方18~19世纪流行的法律思想,既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又有社会学、进化论方面的内容
如果说严复等人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是西方法理学方面的思想,那么,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政府官员则主要传播西方法律制度,特别是基于罗马法的民法法系法律制度的思想
沈家本任修订法律大臣时,主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仿照西方模式改革中国传统法律的工作
他派遣政府官员和学生出国考察和学习西方法律,聘请日本法学家来中国修订法律和讲学,1906年创立第一所近代法律学校;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法律
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方各种法律思想,继续传入中国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